關于印發《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科委、科技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有關單位: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要求,全面推動“十一五”時期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快速健康發展,科技部組織編制了《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情況,做好落實工作。
附件: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科學技術部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附件:
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科學技術部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十五”期間,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快速發展,初步實現了《生產力促進中心“十五”發展計劃綱要》確定的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發展目標,成為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技術創新服務機構。
“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為適應新形勢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按照《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各級政府、科技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積極推動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在政策、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加強資源集成,組織信息交流、國際合作等活動,促進各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共同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為科技中介機構的代表第一次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確立了法律地位,成為我國生產力促進事業發展的里程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蓬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一面旗幟。
生產力促進中心規模迅速擴大。截止2005年底,數量由“十五”初期的580家增加至1270家,居世界同類機構第一。從業人員達16000余人,其中學士學位以上的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超過50%,博士、教授和專家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促進中心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模式,有力支撐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西部生產力促進行動”,幫助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大力發展以大學為依托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鼓勵生產力促進中心進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效推動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生產力促進中心,促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的體制創新。逐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和機構性質多元化的格局,構建并完善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產力促進體系。
生產力促進中心管理日趨規范。“十五”期間,科技部修訂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管理辦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的意見》,實施了《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績效評價工作細則(試行)》,實現了對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動態管理。制定和貫徹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標準,完善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業務規范。全面推行生產力促進中心參加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規范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管理。
生產力促進中心已成為技術創新服務的中堅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實現服務收入92.3億元,服務企業總數達9.68萬家,共為企業增加銷售額1078億元、增加利稅112億元,為社會增加就業285萬人。開展國際間的人員交流22391人次,引進項目1528項,引進資金29億元。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運行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制約了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整體發展。
二、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發展面臨著新的使命和責任。
隨著中介服務機構的不斷增多和壯大,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發展經歷著沖擊。特別是我國已經進入WTO后過渡期,國外中介機構陸續進入我國的科技服務市場,使生產力促進中心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從生產力促進中心本身的發展態勢看,1200余家中心如何避免產生同業競爭、突破“做實、做強、做大”的瓶頸、探索長期穩定的發展模式等,都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今后五年,要充分認識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途徑,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快我國生產力促進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