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皖江 1 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
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
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地區。設立皖江城市
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有利于深入實
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
新途徑和新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區域產業分工,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
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 號)和《國務院關于進一
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
見》(國發[2008]30 號)精神,編制本規劃,用于指導和推進
示范區建設。
示范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包括合肥、蕪湖、
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
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59 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
省,對接長三角地區。2008 年規劃區年末總人口3058 萬人,
地區生產總值5818 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
劃期為2010-2015 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 年。
1 皖江是指長江安徽段。
第一章背景和作用
第一節 現實基礎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國
內產業分工加速調整,產業跨區域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我
國東部沿海地區受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壓力明顯加
大、周邊國家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迫切需要加快經濟轉
型,推動結構升級,促進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日
臻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內需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在實施擴大內需、落實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政策措施的強
力推動下,承接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的步
伐明顯加快。
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區域內長江黃金水道、
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體系比較完善,區位優勢明
顯;與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產業分
工互補,合作基礎較好;自主創新特色鮮明,產業基礎良好,
配套能力較強;礦產、土地、水、勞動力資源豐富,長江岸
線條件優越,承載空間較大;綜合商務成本低,生態環境優
良,宜業宜居。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安徽著力推進皖江開
發開放,加快推進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承接產業轉移規模
不斷擴大,為設立示范區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承接產業轉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規劃引
導,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有待創新,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區
域合作機制有待完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支撐條件和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尚需加強。
專欄 1:皖江開發開放基本情況
1990 年,為呼應浦東開發,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的
重大決策。1995 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
制定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外向帶動、整體推
進、重點突破、形成支柱”的總體戰略,以蕪湖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進
的開發開放格局初步形成。進入新世紀,安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東向
發展戰略,皖江地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業產業帶和以合
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城市為重點的城市帶。2006 年,國家將皖江
城市帶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重點發展區域。2008 年,合肥、蕪湖、馬鞍山、
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 個皖江城市實際利用省外資金達2306
億元,占全省的71.7%,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資金占55%以上。
第二節 重大意義
設立示范區,是順應國內外產業轉移新趨勢,探索建立
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的客觀需要。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
引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的
雙重作用,構建區域分工合作機制,探索產業合理布局、要
素優化配置、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有效途徑,為中西部地區
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提供示范。
設立示范區,是更好地發揮皖江城市帶綜合優勢,推動
安徽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要求。通過大規模主動承接產業轉
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構建
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加速新型工
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
設立示范區,是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的重要途徑。通過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
動與優化配置,可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集聚發展
要素,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步伐,同時為長三角等東部
地區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發展質
量和競爭力,更好地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資源
要素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布局調整,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
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格局。
設立示范區,是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保持全
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通過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
轉移,可以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穩定擴大就業,激發內需
潛能,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后勁,夯實
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