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間布局
充分發揮示范區毗鄰長三角的區位優勢,依托長江黃金
水道和東向快速通道,優化產業分工,推進產業集聚,增強
中心城市功能,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
鎮體系,形成產業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城市功能完善、各
具特色的空間開發格局。
第一節 推進“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布局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以沿長江一
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構筑“一
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格局。
沿江發展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
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線資源,發揮
產業各具特色、互補性強、聯系緊密的優勢,大力發展主導
產業,積極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現代化大工業和物流業的重
要集聚區域。
安慶產業組團。包括安慶市和池州市東至縣。依托石化
產業基礎,促進化工產業集聚,構建循環產業鏈,進一步增
強支柱產業實力。重點承接發展輕紡、汽車零部件及船用設
備加工、文化旅游等產業,促進產業多元化。建設全國重要
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
銅池樅產業組團。包括銅陵市、池州市和安慶市樅陽縣。
發揮銅、鉛鋅、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重點承接
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非金屬材料、機械、化工、旅
游等產業。建設世界級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
游勝地。
馬蕪巢產業組團。包括馬鞍山市、蕪湖市和巢湖市無為
縣、和縣。利用沿江港口優勢和深水岸線資源,發揮骨干企
業帶動作用,重點承接發展汽車、鋼鐵、化工、建材、文化
創意等產業。建設全國自主品牌汽車基地和精品鋼基地。
合肥、蕪湖雙核:發揮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全國科技創
新型試點市、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強化蕪湖作為皖江開發
開放龍頭的地位和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兩市產
業集聚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功能,發揮輻射作用,帶
動示范區產業加快發展。
合肥核:包括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地區、六安市金安區
和舒城縣。加快合肥經濟圈發展,依托合肥—淮南、合肥—
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際公路干線,大力推進工業走廊建設,
重點承接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家電、現代服務業等產
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
現代服務業基地。
蕪湖核:發揮蕪湖作為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體系完
善、產業創新和配套能力較強的優勢,密切與馬鞍山、巢湖
的經濟聯系,推進跨江聯動發展和一體化進程,高起點承接
發展汽車、新型材料、電子電器、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建設
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和創新型城市。
滁州、宣城兩翼:充分發揮滁州和宣城兩市毗鄰長三角、
民營經濟活躍、礦產儲量大、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空
間廣闊的優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
形成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滁州大力推進與南京一體
化發展,重點承接發展化工、機械、家電、非金屬材料、農
產品加工等產業,建設重要的鹽化工和硅產業基地。宣城重
點承接發展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農產品加工、旅游等產
業,建設重要的機械制造和畜禽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第二節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加快城鎮化進程,優化城市功能分區,增強要素集聚和
服務能力。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拓展發展空間,推進沿江城
市跨江聯動發展。進一步密切示范區各市經濟、技術、文化
聯系,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城市功能合理分工。逐步形
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主體、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
城鎮體系,實現產業與城鎮互動發展,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
支撐。
強化合肥、蕪湖、安慶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提高綜合承
載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的行政、
商務、金融、信息等綜合服務功能,著力打造濱湖新區,建
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加快合(肥)巢(湖)、合(肥)六(安)
一體化進程,建設合肥—淮南城際快速通道,推進合(肥)
淮(南)同城化。強化蕪湖沿江中心城市地位,實施城市東
擴南進,加快蕪(湖)馬(鞍山)同城化進程,促進與江北
聯動發展,密切與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建設現代化濱江組團
式大城市。加快安慶中心城區發展,壯大城市規模,加強基
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向東融合,向西開放,推進與
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建設現代化歷
史文化名城,打造帶動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
中心城市。
加快馬鞍山、銅陵等資源型城市轉型,積極穩妥關閉資
源枯竭礦山,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推進工礦
棚戶區改造,加強市、縣城區一體化建設,增強綜合服務功
能,推進馬鞍山與南京、蕪湖雙向融合,建設新型濱江工業
和山水園林城市;加快銅陵城市擴張,促進與池州合作發展,
建設皖中南中心城市。加強池州、巢湖、滁州、宣城市政基
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引導產業、人口有序集聚,
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鄉鎮布局,
增強特色產業集聚能力,進一步發揮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