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如今已在十字路上了。作為一種成熟的產業模式,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起步與壯大功不可沒。即使今天,勞動密集型依然是大多數地區的最優選擇。但發展從來不平衡,有先有后,領先者開始思考,追求資本最大效率與民眾最大福利的最佳結合點到底在什么地方?最低工資正是這一均衡點的先期試探。這或許是個開始,但絕對是一個方向
各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已成為一種趨勢。自從江蘇省率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后,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等14個省市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調整幅度超過了20%。與此同時,受最低工資調整帶來的成本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也迎來了成本大考。
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壓
“各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勞動密集型企業將受到較大沖擊。”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上海德特集團董事局主席顧心逸愁容滿面。他表示,由于受通貨膨脹上漲預期的影響,以及改善工人工資水平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勞動密集型企業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顧心逸表示,諸如蘋果、戴爾、惠普等世界知名大企業,工資成本增加問題不大,能自我消化,但對其他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工資增加到2000元以上,將難以承受。
“目前來看,影響還不算大。”寧波一家電子企業楊姓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目前在寧波的所有臺資企業,都在嚴格執行寧波的最低工資標準。但他也認為,企業工資成本上升是一個必然趨勢。他準備把工廠遷移到人力資源豐富的江西、河南等地區,此前他已去過上述地方考察,尚在與當地進行談判,一旦條件達成,就實施搬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