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突出表現為其對利潤的追逐能力。利潤,也是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然而企業又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有機組件,必然與整個社會的其他組織和個人發生大量互動。在這些互動過程中,由于外部性問題和由信息不對稱所可能引致的道德風險行為,使企業的逐利活動與社會的整體利益之間可能會產生矛盾。企業行為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超出自身應有的邊界,對社會、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產生可能是不利的影響。為了社會的繁榮和和諧,我們有理由提倡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感并使企業的外部影響內部化。
作為社會公民的一種,企業和其他類型的公民一樣都對社會負有倫理道德義務,可以并且應該幫助社會和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在一個社會當中,由于每個人能力、機會等等條件的不同,必然有一些人是居于弱勢群體地位。無論是以人為本的儒家,眾生平等的佛教,還是宣揚博愛的基督教,都認為一個社會特別是其中的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負有扶助的責任,此義中外皆然。一個企業,尤其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是經濟社會當中的一個強勢群體,一方面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另一方面社會財富也更多地集中在這些成功的企業當中,它應該有責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