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吉林化纖集團公司部分職工和附近居民因接觸不明氣體出現身體不適反應事件,醫學專家組14日表示,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學物質毒性所致,主要與心因性因素有關。
衛生部疾病控制中心10日派出專家,與吉林省、吉林市專家共同組成專家組。醫學專家組張壽林教授表示,一是此次“事件”病人發生在同一工廠,對吉林化纖集團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檢測結果未顯示超過國家標準,與急性化學中毒發病特點不符;二是可排除吉林康乃爾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過程中散逸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引起的可能性。圖為吉林化纖集團公司14日又有一名職工(中)因暈倒被送往醫院。
5月13日,患者在吉林市職業病醫院接受治療。 當日,吉林省吉林市政府證實,吉林一家化工企業部分職工和附近居民近日因接觸不明氣體出現不良反應,截至當日已有161人住院治療。目前事件原因仍未查明。新華社記者王昊飛攝
心因性疾病“搗亂” 吉林化纖恐錯過5月生產旺季
“我們很難接受這個結果。”吉林化纖董秘徐建國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
在經過7、8天的走訪和考察后,衛生部專家組14日16:30宣布了對吉林化纖的“職工中毒事件”的結論:排除康乃爾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的可能,目前并未找到病因。從檢測結果看,職工出現不適可能是心因性疾病造成的。
撇清康乃爾責任
吉林化纖奇峰分公司職工鐘淑芝4月23日晚8點左右突然聞到異味,接下來幾天仍有這種感覺,頭疼、眼疼、嗆嗓子,到5月8日不適感加劇,只好在吉林市職業病醫院接受住院治療,至今尚未出院。
由于所有檢測結果中均未發現有毒化學物質,專家組認為極有可能是一種心理誘發的群體疾病。
而之前的矛頭指向一條馬路之隔的吉林康乃爾化工有限公司4月剛投產的150萬噸苯胺裝置,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套苯胺裝置。吉林市政府已要求康乃爾的苯胺車間停車整改。
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業病防治中心教授趙金垣稱,排除康乃爾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的可能。原因是:第一,專家組在康乃爾現場并未發現化學物質超標;第二,吉林化纖車間有的與康乃爾相隔較遠,擴散不可能速度如此之快、范圍如此之廣;第三,康乃爾已于4月30日停工,而直到5月14日仍發現有不適職工,中毒潛伏期不可能如此之長。
趙教授稱,他很奇怪是什么因素使工人對鄰廠如此懼怕。以往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但從未有如此大規模。
他建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入手,盡快幫助職工恢復。
停工錯過5月旺季
吉林化纖董秘徐建國告訴記者,停工的3個長絲生產車間開車時間尚無法確定。
徐建國說,“本來粘膠長絲價格正在回升,我們預計5月是生產旺季,現在看來被耽擱了。下半年的價格就很難說了。我們會盡力做好職工工作,盡快復產。”
停產的3個長絲車間承擔著吉林化纖主要的長絲產能,而該公司的長絲產能占國內總產能的比重接近10%,長絲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約25%。
業內人士表示,吉林化纖復工難度不大,成本也不算太高,對公司的影響應該有限。而由于市場和公司本身會有一定庫存,估計對長絲市場的價格影響也有限。
康乃爾副總經理王大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支持專家組結論,但還沒得到苯胺裝置復工的通知。他預計近兩天能接到通知。他說,裝置停工已經20天,康乃爾已經因此損失了2000萬元。
仍有職工突發不適
14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吉林化纖的生產車間還親眼見到有職工因突發昏迷并伴隨抽搐而送往醫院。
雖然工廠已停工多日,但仍有員工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癥狀。徐建國自己也表示身體不適,不過近日仍奔走于幾個醫院之間。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吉林市職業病醫院某副院長處獲悉,僅這1家醫院截至14日就有121位吉林化纖職工住院。
不過,由于之前病因不明確,醫院對這些職工沒有按照苯胺中毒來治療,而只是以常規的輸液等方式來治療。
此事件留待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比如,未來該事件發生的醫療費用將由誰來承擔,暫不清楚。業內人士表示,按照以往中毒或爆炸事故處理的辦法,多由企業承擔大部分費用。
還有吉林化纖職工反映自來水味道奇異,專家組稱因為主要癥狀是可能來自呼吸系統的疾病,因此沒有對當地飲用水進行檢測。(記者 周婷 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