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趨勢
一、國際經濟金融趨勢展望
在經歷了2007年前三季度的強勁增長后,受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影響,全球經濟擴張開始有所放緩,但總體經濟基本面依然穩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1月29日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4.9%(估計值)降至2008年的4.1%,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將有不同程度的減緩,經濟增長分別為1.5%、1.6%和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將會高位趨緩,從2007年的7.8%(估計值)回落至6.9%。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面臨的主要風險是金融市場持續動蕩會進一步降低發達經濟體的內需,并明顯波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波爆發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較大。盡管包括世界主要中央銀行在內的各界通過多種方式展開救助,穩定市場,但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依然緊張,市場信心仍未恢復,使國際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增大,增加了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
受大宗農產品、石油和黃金等價格大幅上漲影響,全球通脹壓力加大。從2007年中期開始,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總體通貨膨脹率都有所上升,核心通脹率也有所上漲。在次貸風波導致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同時通脹上行風險加重的局勢下,中央銀行面臨在抑制通脹和維持必要的經濟增長中做出選擇的兩難局面,貨幣政策的決策難度不斷加大。
為應對次貸風波,美聯儲連續降息,美元相對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持續貶值,美元貶值加大了歐元等主要貨幣的升值壓力,歐盟內部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重新抬頭。此外,美歐等國還加強了對新興經濟體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的防范,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將對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以及全球失衡的有序調整帶來不利影響。
二、我國宏觀經濟展望
2008 年,在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以及產業和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國民經濟仍可望保持較快增長,但隨著國內外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增大,經濟增長可能高位趨穩并適度放緩。
投資增長過快勢頭有望緩解,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受外部需求增長趨弱等因素影響,國內市場需求將受到一定抑制。2007 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企業景氣問卷調查顯示,市場需求指數自2007 年第二季度沖上歷史高點后,逐季回落,第四季度降至24.2%,累計下降0.4 個百分點。2007 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貸款需求指數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較上季回落2.6 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在國內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產業升級和轉型、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提高住房保障等客觀上都會產生投資需求,加之各地發展熱情較高,且企業和金融機構效益明顯改善,投融資行為之間相互加強、互相推動的自我膨脹風險依然較大,投資仍將保持相對較快增長。2007 年下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和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又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07 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6.1 萬億元,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3%和28.7%。
消費需求穩中趨升。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著力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消費傾向的各項政策正在逐步發揮效應,加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供給約束逐步增強,勞動者收入趨于增加,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較為樂觀。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2007年的未來收入信心指數雖較歷史最高點的2006 年有所回落,但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其中,第四季度為25.8。近年來,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有助于促進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增加消費。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07 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超過2 億和2.2 億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超過1.1 億和1.2 億人。三年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70 元左右。未來圍繞擴大消費、改善民生,各項政策還將陸續出臺并逐步落實,消費環境不斷改善,居民消費意愿有望進一步增強。但也要注意到,價格上漲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的消費需求。從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看,居民的消費意愿自2006 年第四季度起逐季創新低,在2007 年第三季度跌至有調查以來的最低點18.3%后,第四季度略有反彈。
貿易順差仍將維持較高水平,但增速可望逐步放緩。受次貸風波影響,全球經濟走弱的壓力增加,外部需求減弱;前期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一系列政策調整以及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對外貿出口的調節作用將逐步顯現。中國人民銀行企業景氣問卷調查顯示,2007 年第四季度出口訂單指數在第三季度下降2.5 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降0.8 個百分點,至6.4%。但新興市場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貿易多元化發展有助于緩解部分區域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對總體貿易帶來的影響。總體看,雖然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貿易順差增速有趨緩的可能性,但在國際分工格局調整、國內儲蓄率較高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的背景下,貿易順差仍將維持較高水平。
通貨膨脹壓力依然較大。在全球化加快發展及經濟轉型背景下,本次通貨膨脹形成機理更加復雜,國際市場價格傳導、國內供給約束以及資源要素價格調整等因素對價格產生了疊加影響,2008 年初的冰雪災害也在短期內對價格上漲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傮w看,未來一段時期通貨膨脹仍有可能維持較高水平。一是外部價格傳導、國內供給約束等因素對價格形成的沖擊短期內難以改變。國際石油價格仍在高位震蕩,生物能源發展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較快增長加大了糧食需求,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求緊張格局。加之國內土地資源總體有限,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工業用糧需求持續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上行壓力依然較大。二是通脹預期較強。2007 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統計的居民價格預期指數逐季走高。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64.8%的被調查者預期2008 年價格繼續上漲,為有調查以來的歷史最高。通脹預期加大增加了工資上漲壓力,也會促使企業調整定價行為,容易形成價格上漲的擴散和自我強化。此外,受翹尾因素影響,即使沒有任何新漲價因素,2008 年特別是上半年的同比CPI 也會處在較高的水平上。針對本輪物價上漲的形成機理和特征,當前既要合理發揮貨幣政策作用,抑制總需求膨脹,也有必要繼續加強供給管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價格偏高有國際價格傳導和國內資源要素價格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以便準確把握價格水平的中長期趨勢,合理引導預期,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使整體物價保持在與現階段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需要相適應的適度水平。
總體來看,隨著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落實,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將有所緩解。但也要看到,經過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國內經濟運行長期累積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呈現加快調整和釋放的態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態勢尚未根本緩解,通貨膨脹風險加大。
三、2008 年貨幣政策取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8 年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2003 年以來穩健貨幣政策及穩中適度從緊貨幣政策的延續和加強,更加明確地向社會釋放了未來宏觀經濟穩定運行風險加大的警示信號和總量政策導向,有利于引導和調節各類經濟主體的預期和行為,有利于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有利于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也有利于深化各方面對結構改革緊迫性的認識。在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化和我國經濟開放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認真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增強調控的預見性和有效性,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注重引導預期,并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調控的節奏和力度,適時適度微調,努力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
(一)綜合運用對沖措施,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
繼續搭配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控制金融機構貸款擴張的能力。根據宏觀調控的需要確定工具組合方式和對沖力度,提高對沖效率。
(二)合理運用價格型工具實施調控
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變化,穩妥運用利率工具,發揮其在抑制需求膨脹、穩定通脹預期中的作用。同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利率定價能力,完善貼現利率市場化形成機制。
(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進一步發揮匯率在調節國際收支、促進經濟平衡增長中的作用。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的作用,增加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推動外匯市場發展,鼓勵商業銀行為不同需求的企業設計針對性更強的匯率避險產品。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投資體系。同時,密切關注國際市場變化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強化監測和預警。
(四)繼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指引
提示金融機構加強信貸政策管理和風險防范,合理擺布資金投放結構、進度和節奏。引導金融機構貫徹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加強信貸支農,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密切關注我國雨雪冰凍災害影響,引導金融機構及時掌握災區信貸需求狀況,優先保證災區支農貸款、助學貸款、下崗職工小額貸款、農民工貸款等信貸需求,加強貸款用途和投向監控管理。深入落實房地產信貸調控的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拓展中間業務,加強金融產品創新,轉換盈利模式。
(五)大力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
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金融資產結構。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大力培育和發展機構投資者。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增強行業自律,增加市場透明度,強化市場約束與激勵機制。切實強化市場監管和市場風險防范,處理好市場發展與防范風險的關系。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交叉融合的趨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金融市場監測和管理體系,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聯動性建設,推動各類金融市場協調發展。
(六)深化金融企業改革
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要求,繼續推進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改制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分支機構和基層改革。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扎實、穩妥地推進中國農業銀行改革。繼續推動國家開發銀行和光大銀行的改制工作,繼續研究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問題。
(七)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
繼續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創新貿易外匯管理方式,分步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加強外匯市場基礎建設,進一步改進貨幣兌換服務。積極支持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穩步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加強對銀行外匯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建立健全銀行自身外匯收支監督管理制度。加強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的動態監管和事后核查,規范個人外匯收支管理,繼續加強銀行短期外債指標管理,改進外商投資企業外債管理,加大跨境資金流動的外匯檢查力度。同時,推動外匯管理法規和行政能力建設。
應當看到,以上對沖流動性及加強信貸調控等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而主要是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必須加大結構改革力度,盡快在平衡增長的治本方面取得新進展、新突破,促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要利用好當前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好時機,抓緊實施以擴大消費內需為主的一攬子結構性政策,深化、細化、強化具體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全方位地開拓消費市場;加快向公共財政轉型,增加公共消費性開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個人綜合所得稅等改革,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逐步調控政府儲蓄,發揮市場機制在投資中的主導作用,引導民間投資進入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服務領域,增加住房供給,注意維護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鼓勵企業適當降低積累比例,改善分配關系;繼續加大調整和規范外貿、外資和產業政策的力度;改革資源要素價格機制,提高并強化環保、勞保標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