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記者王思海)北京市選擇把社區衛生作為醫療衛生改革的突破口,改革運行機制,使社區衛生向公益性質回歸,讓北京市民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
據北京市衛生局常務副局長梁萬年介紹,北京市推行的社區衛生運行機制改革,首先按照城鎮、遠郊平原和山區居民分別出行15分鐘、20分鐘、30分鐘可及社區衛生服務的標準,規劃設置了36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室,中心對站、室實行一體化管理。2008年6月底前,市、區縣兩級政府計劃投入20億元,完成所有這些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和基本設備配置。目前,已達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室達到了規劃數的75%。
在財務管理上,對社區衛生實行“收支兩條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藥品等收入全額上繳區縣財政專戶,支出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工作人員的待遇由財政予以保障,從機制上切斷了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收入的直接聯系。目前北京市共有社區醫務人員2萬余人,按每人每年4萬元的工資額度計算,財政將拿出8億多元支付人員工資。
據記者了解,2006年底,北京市衛生局已遴選了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312種(923個品規)社區常用藥品,實行政府集中招標采購、統一配送。這些藥品按照招標采購的成交價格,在全市城鄉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室實行零差率銷售,從機制上解決以藥養醫問題。
“加強社區衛生工作,一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二能改變‘頭重腳輕、重治輕防’的現狀;三能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供突破口,撬動難點,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梁萬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