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與執著,科學家的宿命與終結
許多人把彭加木的失蹤歸結于他的倔強,并且認為,如果不是他的倔強,非要只身出門找水,那么,他失蹤的悲劇根本就不會發生;而他當時非要堅持出門找水的原因是為了替國家節約——“用直升飛機送水”成本過高,不如自力更生。
倔強,是許多人給彭加木下的定義。在1980年5月2日開始的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的行程里,彭加木倔強性格幾次表現出來。
從5月2日到6月5日,科考隊由北到南穿越了羅布泊,勝利到達羅布泊南岸米蘭農場,打破了“無人敢與魔鬼之湖挑戰”的神話。在取得這樣重大的成就時,彭加木卻不想就此止步。
當時,中國在科學領域對于羅布泊地區還沒有什么權威,原因就是從來沒有完成過對該地區的全面穿越和考察,甚至連羅布泊在70年代干涸的消息,也是來源于美國的衛星地圖。因此,彭加木想在此次科考中,進行由西向東的穿越,從而完成對羅布泊的完整探查。
在米蘭農場修整了5天后,科考隊6月11日出發東進,在6月16日來到羅布泊東岸庫木庫都克地區后,科考隊所攜帶的水和汽油都消耗殆盡,于當晚向指揮部發出告急電報。第二天早上,收到回報:同意送物資,就地待命。
在收到回報后,彭加木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心疼“用直升飛機送水”的高達十多塊錢一公斤的成本。
從地圖上看,附近有不少地方都以“井”命名:沙井、紅十井、八一泉,預定的水要到18日才能送來,他敦促隊員在這段時間開車到附近去找水源,如果能自救,就不用國家送水了。17日,他就是否要到更遠地方尋找水源與隊友發生了一場爭執。其后,他留下一張只有7個字的字條:我往東面找水井。
這位從1954年起便在新疆開始野外科學考察的知識分子,就這么消失了。他最終沒有死在床上,而是消失在了戈壁荒野之中,達成了中國人自古推崇的“馬革裹尸”的結局。在一個百廢待興的,急需人才和鼓舞人民斗志的年代,他很快成為一個鞠躬盡瘁的知識分子的典型,被廣泛地宣傳。應該說,這種巨大影響,固然有國家典型形象塑造的功勞,但其影響能夠一直延續到現在,因此,不妨說,這是因為他確實達到了那樣的高度。
某種意義上,應該說彭加木幸運地遇到了1980年,那正是一個尊重知識,崇拜科學家的年代,他的犧牲也因此而更令人痛挽。而對那片荒漠的艱難的科考過程,在那個時代蒙上了一層羅曼蒂克的光芒。
在1986年不安分地從工廠溜出去飄流長江的李大慶,解釋他為什么要參與冒險運動的原因說:“那個時候每個人都不安分地渴望脫掉現實的束縛。”而那些敢于為人之所不為的人,就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偶像,乃至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本文來源:新世紀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