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五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十六)強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各級政府應將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到2020年,形成適應江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適合終身教育需要的開放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需求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十七)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能力。完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省、設區市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領導。以設區市為主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農科教結合。面向往屆初、高中畢業生、青年農民、城鎮在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現(退)役士兵等開展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拓展服務功能。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高教育質量。
加強職業院校建設。大力支持優質特色職業院校建設。按照辦學定位準確、內部管理科學、培養模式先進、專業特色鮮明、條件配備齊全、就業優勢明顯的要求,建設一批示范性職業院校。按照分區規劃、突出重點、適應區域發展需求的原則,建設一批規范化職業院校。加強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對農業職業院校建設予以大力扶持,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根據需要辦好縣級職教中心,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加大對民辦職業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圍繞江西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適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園區開發建設需求,重點建設若干個裝備水平高、資源共享的區域性綜合實訓基地。建設一批設備先進、與企業對接緊密、師資配備較強、運行管理水平較高的示范性實訓基地。
加強課程專業建設。以能力為本位,加強職業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注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建立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貫通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發展需要調整設置專業,做大骨干專業,做強品牌專業,突出特色專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所需的相關專業。
加強信息平臺建設。構建職業教育信息管理系統和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管理水平,增強服務能力。
(十八)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的緊密結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推行校企合作辦學。構建校企合作互動平臺,促進職業院校與企業、工業園區對接。完善學分制、彈性學制及“學分銀行”制度,實行工學結合、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
推動集團化辦學。鼓勵支持地區、行業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職業教育集團,倡導集團化辦學。推動區域合作,促進資源優化和功能整合,發揮教育資源的聚集作用和輻射功能,形成學校、行業、企業、區域聯動的“大職教”格局。
(十九)營造職業教育發展氛圍。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事業的戰略重點,切實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制定校企合作促進政策,調動行業企業舉辦、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推動企業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規范學校管理,嚴格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審批評估學校,保證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水平。
實施助學政策。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制度、貧困學生資助制度。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
拓寬升學渠道。結合高考制度改革,完善“三校生”(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就讀的學生)考試招生辦法,擴大高職院校對口招收“三校生”規模。探索建立從中職向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縱向銜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要。
完善就業制度。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保護和擴大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機會,引導和規范公民接受職業教育。
強化輿論引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力度。健全職業技能競賽制度。積極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形成尊重勞動、重視技能、行行出狀元的良好氛圍。
第六章穩步發展高等教育
(二十)著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宗旨,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重點,實現江西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從外延發展向內涵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移,引導高等學校根據各自發展實際做好“三定”(定規模、定方向、定特色)工作,合理確定發展規模、明確發展定位、凝煉辦學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辦學實力。
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適應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調整全省高等學校布局,統籌規劃高等學校設置,高等學校總數達到100所左右。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合理確定本科教育與高職(高專)教育招生比例,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設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型本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推動省內校際優勢學科聯盟,積極培育與江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和交叉學科,促進優勢傳統學科創新發展。加大與江西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力度,大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學科專業人才,構建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專業群。力爭江西高等學校有更多學科進入國家級重點學科,一批優勢特色學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推動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新機制。發揮政策和資源配置作用,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克服同質化辦學傾向,促進高等學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中爭創一流。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職(高專)教育。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以“211工程”和特色優勢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特色高等學校建設為支撐,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和優質特色民辦高校;建成一批學科優勢明顯、辦學特色鮮明、國內有影響的本科高校,1至2所大學進入國家高水平大學行列。
(二十一)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宗旨,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著力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和技能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質量。
強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深入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探索建立全省高等學校利用優質教學資源合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學運行模式,鼓勵不同高等學校之間開展跨校選課和校際學分互認。推動雙專業、雙學位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創造條件實行彈性學制。實施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實踐工程,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一批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習實訓基地。建立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定向和聯合培養人才的激勵機制。抓好國家民族預科生培養基地建設,提高培養質量。
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江西高等學校教學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公布制度。加大教學投入,嚴格教學管理,注重對教學各個環節的監督,引導高等學校完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推進教育質量保障與教學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健全學術名家、資深教授和骨干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的制度,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在優秀教學成果評比等方面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加大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建設力度,形成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江西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建立一批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機制。大力開展創業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就業,促進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
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建立健全學術型、專業型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基礎學科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應用學科加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行教學助理和研究助理制度,落實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鼓勵開展研究生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和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提升研究生培養層次,擴大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質量管理,加大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力度,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
(二十二)提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水平。以提高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為主旨,加強高校重點科研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扶持優秀創新人才和學術創新團隊,增強高等學校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加強高校科研平臺建設。加大高等學校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加強重點研究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機構,共同承擔重大科技項目。鼓勵和支持跨校、跨省、跨國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著力建成若干個具有江西特色、在國內有競爭優勢并處于領先地位、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扶持和推動大學科技園特別是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關注江西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加強紅色資源和贛鄱文化研究,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建設一批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和重點研究基地。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
強化科研創新隊伍建設。圍繞我省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鼓勵高校科研人員面向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解決技術難題,大力培養科研創新領軍人才。重點培育若干名院士后備人選,加強對優秀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建設若干個引領作用顯著、團隊效應突出的優勢科技創新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
(二十三)增強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能力。高等學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建立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的長效機制,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社會成員提供繼續教育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狀況監測評價機制。
第七章積極發展繼續教育
(二十四)開發整合繼續教育資源。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加大繼續教育投入,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加強城鄉繼續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建設以衛星、教育電視和互聯網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各級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主動向社會開放學習場所和教育設施。
(二十五)完善繼續教育工作機制。政府成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建立職前與職后教育相互融合、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
健全領導機制。將繼續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整體規劃,形成政府主導、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機制。
完善激勵機制。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用、職務(職稱)評聘、職業注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完善培訓補貼政策,鼓勵個人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推進學習型城區、鄉鎮(街道)和學習型家庭創建工作。開展全民學習活動周、全民讀書活動月等活動,營造繼續教育良好氛圍。
(二十六)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調動全社會發展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行業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構建社會化、信息化、覆蓋城鄉的繼續教育網絡。使學習逐步成為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加快社區教育網絡建設。充分利用學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企業、文化、體育設施等資源,提供社區教育服務。
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統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
加快發展老年教育。以老齡協會等老年社會組織為紐帶,建設以老年大學為骨干、社區教育機構為依托、遠程網絡教育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體系,逐步形成社區老年教育網絡。建立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
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健全寬進嚴出的成人學習制度。以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為基礎,整合教育資源,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科學的自學考試專業課程體系和多元化評價機制。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社會成員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