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10月27日文章,原題:有關中國經濟的三個謬誤 中國甚至已成為跨國企業巨頭增長的關鍵。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前不久說:“謝天謝地。中國肯定會帶我們公司渡過難關。”中國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以下3個關于中國經濟的謬誤我們應該避免。
謬誤一:中國是出口主導型經濟。中國能比一些分析家所預測的更好地抵御金融危機,一大原因在于出口所占經濟比重遠遠低于他們所認為的約40%。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有一陣子出口比重確實很大。當時政府幾乎批準了所有項目,旨在加快經濟發展。但產能的膨脹不是用于生產面向中國消費者的商品,中國人那時仍很窮。企業只是在華設廠進行出口生產。
但早在金融危機前,那種狀況就已明顯改變。據估算,到2008年出口僅占經濟的20%。這種下降源于成本上升和新經濟政策的雙重作用。隨著國內消費增長,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將繼續萎縮。
謬誤二:中國的廉價勞力供應無窮盡。事實上,甚至在金融危機時期,公司都不容易招到并留住人才。許多藍領工人不再愿意在廣東等制造業中心從事工資低、一年只回家一次的工作。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提振了更窮地區的經濟,他們不用出遠門就有許多工作機會。
就白領階層而言,跨國公司需要重新考慮人力資源戰略。跳槽率居高不下,年輕白領離職主要原因不是薪水,而是他們覺得單位沒有發展前景。
謬誤三:關系就是一切。沒錯,在中國你認識什么人很重要,就像在任何地方一樣。但中國經濟已更加成熟,監管也比5年前透明。大多數情況下,你不再需要關系戶來獲得許可。那種有關系就能保證發財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制勝之道在于價格、布局、產品和營銷。你會不會僅僅因為雇了加州某副鎮長的子女就認為自己肯定成功?我很懷疑。那在中國憑什么就那么想呢?
隨著中國相對完好地脫離衰退,企業需要盡快扔掉那些有關中國的過時謬誤,越快越好,這樣你才能在那里賺到錢。(作者肖恩-賴因,汪析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