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能否實現順利開局,直接關系未來五年烏海的發展。我們要精準聚焦市委提出的主攻方向,始終保持勇立潮頭的闖勁,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的韌勁,始終保持為民造福的干勁,全力以赴狠抓落實,朝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勇前進。2018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左右和7.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7500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自治區下達目標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自治區調控目標以內;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政府債務化解完成年度任務,財政金融風險有效防控。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分別按6%、9%、7.5%掌握,以支撐高質量發展要求。
圍繞以上目標,2018年,烏海市將著力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項目建設,著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建設清單化,狠抓項目推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速項目建設。全年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75個,完成投資246億元。繼續實行領導干部包聯重點項目責任制,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科學研判、定期調度,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強化服務保障。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電子證照庫,實現數據共享,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緩解企業資金困難。落實援企穩崗、減稅降費、增量配電、電力多邊交易等政策措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精準招商引資。采取專業化集群式招商方式,積極承接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區產業轉移。圍繞非煤非資源型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領域,引進一批優質項目。做好重點項目論證,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政策和資金支持。完善園區配套。推進“多規合一”,完善《烏海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統籌推進“一區四園”建設,探索工業園區“園中園”模式,實現園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加大園區基礎設施投入,補齊低碳產業園和工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短板,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盤活工業用地資源,綜合運用市場機制和法治辦法,多措并舉做好長期停產企業土地收儲工作,逐步實現“騰籠換鳥”。加大全方位服務企業力度,切實提升園區“軟實力”。
(二)聚焦產業轉型,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堅持“經濟轉型、動能轉換”雙輪驅動,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破除對資源型產業的路徑依賴,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圍繞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推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工作。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編制《烏海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規劃》,創建軍民融合產業化中心,推進氫等離子體煤制乙炔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實施傳統產業升級工程。編制《烏海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規劃》,以產品創新升級為突破點,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抓住國家“去產能”政策機遇,切實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圍繞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加快洪遠聚乙烯、東源1,4—丁二醇二期、安泰蒽油加氫等項目建設,促進信諾立興煤清潔高效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推動華信LNG等項目投產,積極爭取蒙西煤制天然氣外送通道、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輸氣管道延伸接入烏海。引導精細化工集聚發展,加快卡博特恒業成氣相二氧化硅、中瑞化工等項目建設,確保亞東萘系列產品、源宏醫藥中間體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
實施新興產業提速工程。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著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推動阿特斯光伏、五凌光伏等項目并網發電,力爭東方日升二期、潤泰綠色智慧能源多聯供項目開工。編制《充電基礎設施規劃》,開展電動公交車試點,逐步降低燃油、天然氣公交車比例。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抓好中國寶武集團炭材料、泰和玻璃纖維等項目建設,確保京運通硅材料項目投產。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推動上海荷福飛行器和智能機器人項目落地,促進陜汽新能源汽車增產擴能,力爭中鈺鎂合金輪轂及板材項目建成。
實施現代服務業提質工程。制定物流業減費增效政策措施,抓好烏海北貨場、內蒙古西部智慧物流港、神華煤炭物流中轉基地等物流園區建設。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完成烏海銀行增資擴股。推動恒業成有機硅等企業在主板上市,支持企業簽約新三板。加大浙商國際商貿城、金裕二期等項目建設力度,提升商貿服務、餐飲住宿、體育休閑、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質量和層次,帶動區域消費需求。創新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激活住房等大額消費活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加快區塊鏈大數據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改造升級創客空間,著力打造自治區西部區域信息中心。
實施特色農業提升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以葡萄和葡萄酒產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健全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漢森、陽光田宇等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打響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切實保障市民“菜籃子”。依托蒙根花光伏農業園、綠色生態產業園等農業綜合體,培育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促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穩妥推進土地草牧場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和草牧場確權頒證工作,促進土地有序流轉,適度發展農區集體經濟。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大農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提升農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
(三)聚焦城市建設,著力提升濱水城市品位
立足自治區西部區域中心定位,切實做好“水”“城”“綠”三篇文章,打造美麗烏海第一印象。
以水為魂,增添城市靈氣。完善碼頭、停車場等旅游基礎設施,加快高山草甸、烏海院子等項目建設,積極創建烏海湖國家休閑旅游度假區,支持海勃灣區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深入實施“文旅+”發展戰略,加快甘德爾山蒙元文化產業園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開展水上運動、沙漠越野、低空飛行等“海陸空”多維度體驗項目,開發冰雪嘉年華等冬季旅游項目,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加快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切實改善城市水系環境。深化與中青旅等國內一流旅游運營商合作,創新旅游營銷模式,拓展文化內涵,講好“烏海故事”,樹立烏海旅游品牌形象。推出精品酒莊、黃河風情、駝鹽古道等旅游線路,完善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配套服務,力爭接待游客突破3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突破75億元。
以城為心,激發城市活力。牢固樹立“大城建”理念,以城市總體規劃為藍圖,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探索推進“多規合一”。以城中棚戶區、東山棚戶區為重點,加大棚戶區搬遷改造力度,推行貨幣化安置,完成14個棚戶區改造項目、8830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重要抓手,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和城市精細化管理,大力整治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等城市建設管理死角,加快老舊小區供熱管網、城區燃氣管網、給排水管網改造,補齊城市建設短板。按照國家、自治區統一部署,穩步推進住房制度改革,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推動包銀高鐵烏海段、省道S217線海勃灣繞城段及連接線項目開工建設,啟動海南區至鄂爾多斯棋盤井快速通道、甘德爾公鐵立交橋工程和烏海客運樞紐站二期,新建改建東環路等城區道路41條,加快烏達巴音賽互通立交橋建設,建成國道110線黃河特大橋,實現榮烏高速烏海段全線通車。新開通烏海至青島、烏魯木齊等航線,提高城市通達能力。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加快海勃灣北部凈水廠建設,建成烏達和海南凈水廠。推進甘德爾山體、烏海湖大橋、濱水岸線等重點區域、重要節點景觀亮化,著力打造魅力夜景城市。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新建改建旅游廁所20個。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等城市管理職能,提高城市綜合執法效能。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加快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房產證辦理遺留問題。完善物業管理體制機制,下大力氣提升物業服務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綠色生態宜居、文化旅游融合的精品特色小鎮。
以綠為脈,擦亮城市底色。大力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加快烏海湖兩岸、甘德爾河岸等園林綠化項目建設,構建綠色城市生態體系。加大龍游灣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力度,積極探索林木林地保護管理新機制。通過見縫插綠、騰地換綠等方式,新建一批公共休閑綠地公園,推進榮烏高速烏海段等國省干道、城際快速通道沿線綠化美化,大幅提升城市總體綠量,讓綠色成為城市版圖主色調。
(四)聚焦改革開放,著力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關鍵一招”,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立結合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審批服務環節、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14],著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時限最短、服務最優城市。完成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清單管理推動減權放權。強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清理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市區兩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財政收入預算管理,嚴格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完善誠信體系,打造自然人信用信息庫,實行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縱深推進對外開放合作。認真落實《烏海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確保區域產業共育、基礎設施共建、旅游資源共享等領域合作有序推進。積極協調周邊地區,推進烏海西—吉蘭泰—瓦窯—策克鐵路、東烏鐵路和蒙寧5城11園鐵路環線前期工作。鼓勵企業在策克、烏力吉、甘其毛道口岸設立物流中心,打造區域煤炭資源儲備加工基地。推行海關一次申報、一次檢驗、一次放行聯合監管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化。設立口岸保稅倉,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力爭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0%以上。拓展國際城市“朋友圈”,在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等領域打造更多合作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