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盤點2006年工作時,深圳的各級政府官員們不僅要關注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而且必須注意一些新興的考核指標。近年來,以“改革創新”精神著稱的深圳市,推出了以“效益”、“民生”、“文明”為主的指標體系,并成為各級干部工作的“指揮棒”,在全市掀起一場影響深遠的“指標革命”,促進了經濟社會轉向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大指數推動經濟社會轉型
與內地相比,深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更早地遇到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效益的同時增長,如何面對日益突出的各種社會問題,尋求社會的和諧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社會轉型期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
深圳市委、市政府認為,深圳正面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經濟數量的增長,而對質量、效益等方面關注不多。與此同時,對民生、社會等層面也一向缺乏科學的考評。為此,近年來深圳著力探索建立可操作、可考核、可測評、可調控的新型指標體系,使之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抓手”。
———文明指數。2005年4月,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文明指數評價體系,借鑒國家文明城市評比的一些指標,結合深圳實際,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進行量化評價,由幸福指數、關愛指數、人文指數、安全指數、誠信指數、環境指數、廉潔指數這七個方面構成。
———效益指數。2005年9月,深圳推出了效益深圳評價體系,重點圍繞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突出反映經濟方面的效益。深圳效益指數由21個指標構成,其中包括經濟效益類、社會效益類、生態效益類、人的發展類幾個方面。與傳統的以GDP為核心的評價法不同,效益指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單位產出取代經濟總量,注重發展質量、發展成本,成為衡量深圳發展質量的重要尺度。
———民生凈福利指數。2006年12月底,深圳制訂了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通過包括“收入分配與公平”、“安全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公共服務水平”、“人的全面發展水平”五大類21個指標,來反映深圳人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狀況。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立勛說,文明指數是從宏觀層面評價經濟社會環境發展是否協調的綜合性指標體系,而效益指數和民生凈福利指數則分別側重于經濟發展質量及群眾福利方面,三大指數共同推動深圳社會轉向科學發展軌道。
“指標革命”推動可持續發展
深圳曾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世界,但深圳在多年高速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集中凸顯。正因如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樹立新的資源觀、加快自主創新、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等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著力推進實現“四個下降”和“三個提高”:
單位產出占用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于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顯著下降。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三大指標體系的建立,使深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了具體可考、可評、可預測的量化依據?!靶б嫔钲凇苯y計指標體系在指導和推動地方發展模式轉變上收到了初步成效。2006年,深圳經濟發展呈現低投入、低能耗、高產出、高效益的新局面,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2.95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超過7653萬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一至三季度萬元GDP能耗、水耗同比下降1.9%、9.9%,效益深圳綜合指數110.3%,比上年同期上升5.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中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科技創新等“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正在成為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200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1808.17億元,比上年增長29.18%,比重占全市GDP的31.39%,這一比重居全國第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3708.24億元,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比重為58.92%,居全國第一。此外,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0%。
轉軌的確也要承受陣痛。去年上半年,僅龍崗區引進的來料加工項目數和投資額同比分別下降了45.08%和23.09%,對不符合產業門檻的37個項目直接亮了“紅燈”。“雖然從短期看放棄這些項目有些可惜,會影響增長速度,但從長遠看,經濟增長會更快更穩,效益更高?!饼垗弲^區長余偉良如是說。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當許多地方還在以GDP論英雄的時候,深圳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關注了生態、環境、資源以及社會和諧,這是對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完善,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最好體現。“效益深圳”指標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深圳在全國率先告別了“惟GDP論”時代。
“指標革命”推動解決民生問題
李鴻忠說,老百姓所獲所得是我們工作的終極目標,而單純靠拼GDP的增長,很可能與這一目標相背離。事實上,一個人均GDP上萬元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比人均GDP僅有6000元的地方投入到老百姓身上的福利更多。如果人均收入高,但級差大,那財富就會集中在高收入人群中。深圳推出“民生凈福利指標”旨在起到“杠桿”的作用,把社會財富的分配向普通大眾傾斜,給老百姓投入得多,指標自然就會提高,從而實現利為民所謀的宗旨。
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人口結構倒掛嚴重,80%的勞動力是外來務工人員。外來勞務工權益是否得到應有保障,成為衡量深圳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袁建勇介紹,“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使勞務工的權益保障工作更加目標化、責任化了,其中的“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勞務工工傷保險參保率”、“勞務工醫療保險參保率”等指標直接涉及勞務工權益保障問題。
針對外來勞務工權益保障問題,深圳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制度設計,2006年5月出臺勞務工醫療保險暫行辦法規定,外來勞務工個人只需每月繳4元錢就可享受包括門診、住院在內的醫療保障。目前,深圳參加醫療保險的604萬人中有接近500萬是勞務工。此外,本著“勞務工和戶籍人員一視同仁”、“降低門檻廣納入”等原則,深圳市大力推動勞務工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外來勞務工參加工傷、養老、醫療保險的人數均占全國農民工參保人數的1/3。
李鴻忠說,深圳將每年向社會公布新的指標體系的實施效果,以此作為黨政工作決策的“指揮棒”,作為考察各級領導班子工作業績的“標尺”,促進各級干部形成正確的政績觀導向、民意監督導向,真正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沐民生福利陽光。(王傳真 車曉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