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五”我國醫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國際醫藥行業發展趨勢
1、美歐日控制全球市場,新興國家市場快速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總量的增長、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全球醫藥市場持續快速擴大。2005年全球主要國家藥品市場規模已達6020億美元,以7%的速度繼續增長,遠高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預計2010年將達到7600億美元。
北美、歐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個藥品市場,約占全球藥品市場份額的87.7%。從增長趨勢看,除北美市場增長比較平緩之外,多數區域市場增長迅猛。2005年歐盟市場增速達到7.1%,日本達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來增速的最高點,拉丁美洲市場增速高達18.5%,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場增速為11%,市場規模達464億美元。中國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最大亮點,增速達到20.4%,連續3年超過20%,預計將在2009年之前成為全球第七大醫藥市場。
2、大型跨國集團推動醫藥經濟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強的大型醫藥集團均屬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經濟發達國家。這些醫藥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實力,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購并重組,使市場份額增加,市場控制力增強。他們投入巨資進行研發,成果頗豐。通過國際化的市場運作,產品暢銷全球。因此,大企業、國際化、暢銷產品已成為當代世界醫藥產業發展的顯著標志。
3、國際化分工協作的外包市場正在形成與發展
越來越多的國際醫藥集團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優勢資源,重新定位、配置企業的內部資源。
為了節省藥品研發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風險,推動本土化發展,跨國制藥企業將研發網絡進一步擴大到臨床資源豐富、科研基礎較好的發展中國家,研發外包比重不斷提高。據預測,2005年全球制藥業研發外包(CRO)市場將達到163億美元,2010年達到36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6.3%。
由于發達國家環保費用高,傳統的原料藥已無生產優勢,因此,跨國制藥企業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藥領域,轉移到環保要求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隨著醫藥制造工藝日趨復雜,為追求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部分企業將生產制造的業務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藥業生產制造外包(CMO)市場規模已達300億美元,年增長率約為11%。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醫療器械企業在產品的設計、實驗、開發、制造、測試、銷售、售后服務等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上,重新配置各種資源,調整企業發展定位,實施國際集優化協作分工配套模式,構筑自己的競爭優勢,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設計制造外包(ODM)及生產專業化部件和專業化模塊產業。
4、發達國家和跨國醫藥集團爭相發展生物技術
隨著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發展階段。正如化學醫藥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動全球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一樣,生物醫藥越來越成為新藥創新的主要來源和未來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21世紀將是生物技術世紀,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術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各國政府及眾多的大型醫藥企業,紛紛制定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戰略,競相占領生物醫藥產業的制高點。
5、國際非專利藥市場快速發展,競爭加劇
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困擾著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政府,為了降低醫療支出,各國紛紛鼓勵和增加非專利藥的使用。隨著一些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所謂“重磅炸彈”級藥品的專利相繼到期,非專利藥領域呈現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2003年全球非專利藥市場為400億美元左右,年增長率達到20%,遠高于專利藥市場年增長率,2004年增長雖有所減緩,仍達到10%左右水平,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達到800億美元。與我國醫藥企業產品結構、技術水平和規模相近的印度制藥公司,已通過收購等方式進入歐美國家主流藥品市場,在國際非專利藥市場開拓上搶得先機。一些大型跨國制藥也進入到非專利藥市場領域,競爭日益加劇。
(二)加入WTO,國內醫藥市場更加開放
加入WTO以來,我國政府履行入世承諾,全面對外開放,國內外醫藥市場加速融合,提高了企業的競爭意識,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1、藥品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從目前我國醫藥科技發展現狀看,短期內很難在新藥創新研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無法改變以仿制藥為主的局面。新的藥品管理辦法,重新定義了新藥概念,新藥保護由行政保護轉為專利保護,取消了原有對新藥根據類別給予一定行政保護期的做法,使大批企業紛紛涌入仿制藥品領域,同品種生產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國內藥品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
國內醫藥市場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國外制藥企業進駐本土市場,繼以貿易、投資設廠等方式之后,國外企業已經開始瞄準研發領域。一批知名的大型跨國制藥企業不僅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設立中國研發中心,而且還將中國市場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與全球同步在中國申請新產品專利注冊和上市注冊。由于國外企業在長期新藥研發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國內企業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2、非關稅措施阻礙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入世后,我國政府大幅下調了藥品的進口關稅及部分醫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取消了進口大型醫療裝備的特定產品招標管理。
加入WTO后,我國憑借在化學原料藥領域的生產和人力成本的優勢,成功地開拓了國際市場。部分國內企業為了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競相壓價,造成低價惡性競爭,大量廉價產品涌入國際市場,使國外反傾銷、反壟斷訴訟此起彼伏。由于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不健全,企業缺乏應訴經驗,處境很被動。能源、原料的漲價,出口退稅率降低和美元匯率的變化,使某些傳統出口原料藥正在失去優勢。
2000~2003年我國醫療器械平均關稅由11%降到5%~6%,取消了原有大型醫療設備進口的審批權。受巨大的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吸引,國外知名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增加了在華投資,世界醫療器械前十強中有八家已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目前國內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已被跨國公司占領,除少數品種外,國內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高檔醫療儀器設備中進口產品占總裝機容量的比率高達90%以上。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外,不少關鍵技術被發達國家大公司所壟斷,國產醫療器械產品不論在技術能級、檔次方面,還是在產品功能、外觀以及操作便捷方面,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水準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難以滿足國內臨床和科研的需求。我國衛生機構大量采購進口醫療器械(特別是精密醫療儀器),過度追求現代化高標準配置,也是目前我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藥出口面臨一系列非關稅貿易壁壘等障礙,如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技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困難重重,多年來出口增長緩慢。入世后關稅的降低使國外產品的進口更加有利,對國內中藥市場形成一定的沖擊。
3、藥品分銷市場全面開放
加入WTO后,我國取消了對外資參與傭金及批發服務和零售服務的地域、股權、數量以及特許經營的所有限制,實施了新的《藥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醫藥分銷市場對國內外資本全面放開,標志著國內醫藥市場全面競爭時代的到來,我國的醫藥流通企業也真正進入了優勝劣汰的發展階段。
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的進入,對我國傳統的藥品批發、零售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推動了行業在藥品采購、倉儲配送、批發零售和售后服務等全方位銷售服務領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極大地促進醫藥行業的發展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是為今后十年發展奠定基礎的關鍵五年。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制,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醫藥行業是我國衛生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1、發展醫藥產業是提高我國全民族健康素質的重要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傳染病、精神病等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命與健康。為保證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生存、發展和健康,加快醫藥行業發展勢在必行。
據統計,目前全國結核病患者人數約450萬,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傳染性肺結核病人約200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過1.2億人,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血吸蟲病患者約有85萬人。在不少農村地區,腸道傳染病、微量營養素缺乏病、婦女孕產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間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又加重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的難度。與此同時,由于居民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惡性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患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已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種。據調查,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糖尿病患病率為2.6%。因患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已經列在我國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全國現有精神障礙者約1600萬人,患病率達13.5‰。我國出現了急性傳染病和慢性嚴重疾病同時并存的多重疾病負擔的狀況。
2、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對醫藥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國人口已達到13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33億,占總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我國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時期即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是我國現代化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比例將上升到50%,大約有3億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十一五”期間,我國總人口仍將持續增長,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對醫藥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系,但覆蓋面小。國有企業職工基本參加了醫療保險,但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中的職工,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沒有參加醫療保險,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4億多兒童和中小學生沒有醫療保障。從2003年起,全國開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目前已覆蓋約1億多人,但籌資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僅30元,保障力度不夠。據2003年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基本上是自費看病。
由于醫療保障覆蓋面小、用藥和檢查費用不甚合理、部分藥品價格虛高,致使許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全國每年大約有1000余萬的農村人口因病致貧或返貧。據第三次全國衛生普查,衛生費用中,個人自費占56%,社會占27%,政府占17%;另外44.9%的人有病不去就診,29.6%的人應住院不住院。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全面配套的綜合改革勢在必行,新的衛生體制改革目標是,2010年實現我國對WHO“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承諾,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可以預計,在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速進行,我國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的醫藥市場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