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質量發展規劃
一、 前言
產品質量問題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戰略問題。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既是我國長期戰略方針,也是一項重大政策。提高產品質量對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形象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轉型期。也是我國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電子信息產業質量工作必須面向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需求、面向把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需求、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需求,以支撐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為主要方向,加強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的研究,認真解決好影響產業發展的質量問題,為促進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指導“十一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質量工作的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二、“十五”質量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質量工作以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和《信息產品“十五”質量振興計劃》為指導,依托自主創新和經濟全球化互補優勢提升產品開發和制造的技術起點和質量水平,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創新質量理念、轉變政府職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環境治理、規范依法監管,以及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技術和提升質量保證能力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一) 質量現狀
1、產品質量現狀
“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平均合格質量水平基本保持穩定,技術質量水平、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和可靠性、用戶滿意度以及市場競爭力比“九五”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產品合格質量水平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平均合格質量水平與“九五”基本持平。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和信息產業部組織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統計,涉及電子信息產品共有58 類1200 多個型號,平均合格率為80 %。其中大中型企業的產品抽查合格率明顯高于中小企業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產業化充分的產品抽查合格率明顯高于技術更新快、產業化周期短的產品;軟件和軟件集中度較高的產品抽查合格率相對偏低。
(2)產品技術質量水平
信息產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提供的檢測報告和數據表明,“十五”期間,我國合作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開發的高性能計算機、通信網絡設備(如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新一代移動通信產品(如手機)和數字音視頻產品(如高密度激光視盤機、數字電視)、新型顯示器件等電子信息產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可以達到當代國際同類產品的技術質量水平,部分指標和性能甚至優于國外知名品牌,已經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技術實力。
(3)產品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和可靠性
“十五”期間,國家建立了統一的認證認可制度,對電子信息產品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實行強制認證制度。計算機與網絡產品、通信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有安全性要求的電子元器件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均能符合國家或行業強制性標準的規定。電子信息產品的可靠性水平也較“十五”期間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性能計算機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普遍高于20000小時;局用程控交換機系統不間斷工作時間達到99999小時;通用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0.5—1個數量級;軟件產品一次交驗通過率可達90%以上。
(4)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用戶滿意度
與“九五”相比,“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調整也取得明顯成效。在新技術、新功能、新業務的帶動下,計算機與通信網絡設備、新一代數字視聽產品、新型顯示器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其中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首位。有關調查顯示,臺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電視機、激光視盤機、固定電話機和移動電話機等6類主要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國內市場的用戶滿意度平均在70%-76%,其中知名度較高品牌的產品用戶滿意度可以達到或超過80%,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
實施“走出去”戰略帶動了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高速增長,2005年全國信息產品出口額比“九五”末期增長2.82倍,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5.2%。海爾、聯想、華為、中興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已在國際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表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2、質量管理狀況
(1)法制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十五”期間,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對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信息產業部的質量監督管理職能進一步向引導、規范、監管、服務的方向轉變,在發揮市場拉動機制、促進企業成為質量工作主體的同時,著力加強了市場環境治理和質量法制建設,規范了依法行政。在市場準入環節,對電信終端設備、無線電通信設備和涉及網間互聯的設備實行進網許可制度;對無線廣播發射機、稅控收款機等重要電子信息產品實行生產企業資質認定和生產許可制度;對計算機系統集成建立了企業資質認證和工程監理制度。在市場流通環節,進一步加大了對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和專項整治力度,并會同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布實施了固定電話機、移動電話機、微型計算機、家用視聽產品的“三包”責任規定,增強了企業的自律意識,促進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2)政策引導功能有所加強。“十五”期間進一步加大了信息技術產業化和重要信息化工程貫徹信息技術標準的力度,對工程設備選型實施了標準符合性驗證或認定,保證了工程質量和系統安全可靠運行。與此同時,為適應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合格評定制度與產業政策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會同國家認監委等部門建立了國家軟件過程能力及成熟度評估制度和信息安全產品認證認可制度,促進了政策引導作用和市場選擇機制的發揮。
(3)質量觀念不斷更新。“十五”期間,隨著我國在WTO框架下的經濟運行管理格局的逐步確立,以及產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明顯增強,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先進質量管理理念、思想、技術、方法被國內企業采用,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安全管理體系、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等一系列對供應商能力實施評價的國際標準已在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企業的科學管理意識明顯增強。在21世紀“大質量”觀的影響下,更到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實施質量戰略對改善經營績效的促進作用,追求卓越績效已成為優勢企業打造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3、基礎條件和能力狀況
(1)基礎條件建設進一步加強。“十五”期間,國家重大產業化專項支持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檢測實驗室能力改造和數字電視檢測實驗室能力改造初步完成,部屬質檢機構的專業檢測能力基本適應當前產業化需求,面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檢測評價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通信電子質檢機構檢測資源數據庫的初步建立,對今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規范授權業務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十五”期間,質量管理協會及各類行業服務型組織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企業需求開展質量管理咨詢、培訓、認證和產品檢測服務,逐步形成了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術與管理服務團隊,有效地推動了國家質量法規和產業政策的宣傳貫徹,促進了先進質量管理技術與方法的推廣應用,加強了行業間、地區間、國際間的質量管理交流,為提高產品質量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水平雖然有了較大提高,但從發展要求上看,仍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行業技術創新基礎薄弱,提升產品質量乏力,質量轉換效益低下;二是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產業綜合質量保證能力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市場變化要求,大量的信息技術標準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貫徹,新產品投放市場質量問題較多;三是產業政策導向作用發揮不夠,市場準入門檻偏低,退出機制不完善,難以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四是質量管理和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和基礎條件建設跟不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發展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