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
(一)資源潛力
根據初步資源評價,我國資源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
1、水能
水能資源是我國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根據2003年全國水力資源復查成果,全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億千瓦,年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4億千瓦,年發電量1.75萬億千瓦時。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約70%在西南地區。長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紅水河、瀾滄江、黃河和怒江等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能資源豐富,總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經濟可開發量的60%,具有集中開發和規模外送的良好條件。
2、生物質能
我國生物質能資源主要有農作物秸稈、樹木枝椏、畜禽糞便、能源作物(植物)、工業有機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全國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約6億噸,除部分作為造紙原料和畜牧飼料外,大約3億噸可作為燃料使用,折合約1.5億噸標準煤。林木枝椏和林業廢棄物年可獲得量約9億噸,大約3億噸可作為能源利用,折合約2億噸標準煤。甜高粱、小桐子、黃連木、油桐等能源作物(植物)可種植面積達2000多萬公頃,可滿足年產量約5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的原料需求。畜禽養殖和工業有機廢水理論上可年產沼氣約800億立方米,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1.2億噸。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噸標準煤,今后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
3、風能
根據最新風能資源評價,全國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3億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共計約10億千瓦。主要分布在兩大風帶:一是“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二是東部沿海陸地、島嶼及近岸海域。另外,內陸地區還有一些局部風能資源豐富區。
4、太陽能
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屬于太陽能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北、山東、遼寧、吉林、云南、廣東、福建、海南等地區的太陽輻射能量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
5、地熱能
據初步勘探,我國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適用于工業加熱、建筑采暖、保健療養和種植養殖等,資源遍布全國各地。適用于發電的高溫地熱資源較少,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區,可裝機潛力約為600萬千瓦。初步估算,全國可采地熱資源量約為33億噸標準煤。
(二)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水電已成為電力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農村能源和生態建設,戶用沼氣得到了大規模推廣應用。近年來,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生物質能高效利用也取得了明顯進展,為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5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不包括傳統方式利用生物質能)約1.66億噸標準煤,約為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
1、水電
到2005年底,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1.17億千瓦(包括約7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占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23%,水電年發電量為3952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6%。其中小水電為38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300億千瓦時,擔負著全國近二分之一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縣、四分之一人口的供電任務。全國已建成653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并正在建設400個適應小康水平的以小水電為主的電氣化縣。我國水電勘測、設計、施工、安裝和設備制造均達到國際水平,已形成完備的產業體系。
2、生物質能
(1)沼氣。到2005年底,全國戶用沼氣池已達到1800萬戶,年產沼氣約70億立方米;建成大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和工業有機廢水沼氣工程約1500處,年產沼氣約10億立方米。沼氣技術已從單純的能源利用發展成廢棄物處理和生物質多層次綜合利用,并廣泛地同養殖業、種植業相結合,成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途徑。沼氣工程的零部件已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沼氣技術服務體系已比較完善。
(2)生物質發電。到2005年底,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00萬千瓦,其中蔗渣發電約170萬千瓦、垃圾發電約20萬千瓦,其余為稻殼等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和沼氣發電等。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現已基本具備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氣發電示范項目。但總體來看,我國在生物質發電的原料收集、凈化處理、燃燒設備制造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3)生物液體燃料。我國已開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為102萬噸;以非糧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已初步具備商業化發展條件。以餐飲業廢油、榨油廠油渣、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產能力達到年產5萬噸。
3、風電
到2005年底,全國已建成并網風電場60多個,總裝機容量為126萬千瓦。此外,在偏遠地區還有約25萬臺小型獨立運行的風力發電機(總容量約5萬千瓦)。我國單機容量750 千瓦及以下風電設備已批量生產,正在研制兆瓦級(1000千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國產風電機組單機容量較小,關鍵技術依賴進口,零部件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4、太陽能
(1)太陽能發電。到2005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的總容量約為7萬千瓦,主要為偏遠地區居民供電。2002-2003年實施的“送電到鄉”工程安裝了光伏電池約1.9萬千瓦,對光伏發電的應用和光伏電池制造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除利用光伏發電為偏遠地區和特殊領域(通訊、導航和交通)供電外,已開始建設屋頂并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電池及組裝廠已有十多家,制造能力達10萬千瓦以上。但總體來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光伏電池生產所需的硅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對我國光伏發電的產業發展形成重大制約。
(2)太陽能熱水器。到2005年底,全國在用太陽能熱水器的總集熱面積達8000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1500萬平方米。全國有100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年總產值近120億元,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從業人數達20多萬人??傮w來看,我國太陽能熱水器應用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目前,發達國家的太陽能熱水器已實現與建筑的較好結合,向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方向發展,而我國在這方面才開始起步。
5、地熱能
地熱發電技術分為地熱水蒸汽發電和低沸點有機工質發電。我國適合發電的地熱資源集中在西藏和云南地區,由于當地水能資源豐富,地熱發電競爭力不強,近期難以大規模發展。近年來,地熱能的熱利用發展較快,主要是熱水供應及供暖、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供熱、制冷等。隨著地下水資源保護的不斷加強,地熱水的直接利用將受到更多的限制,地源熱泵將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三)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績,法規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但可再生能源發展仍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政策及激勵措施力度不夠。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政策環境條件下,除了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資源分散、規模小、生產不連續等特點,在現行市場規則下缺乏競爭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勵。目前,國家支持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經濟激勵力度弱,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政策的穩定性差,沒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2)市場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長期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沒有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雖然國家逐步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沒有建立起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無法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可再生能源發展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致使我國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發展緩慢。
(3)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體系薄弱。除水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沼氣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水平較低,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設備制造能力弱,技術和設備生產較多依靠進口,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同時,可再生能源資源評價、技術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等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要求,沒有形成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