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五”漁業發展形勢和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現代漁業的關鍵時期,加快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漁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歷史賦予的重任。總的來說,“十一五”我國漁業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十一五”時期漁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環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是中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兩個趨向”重要論斷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各級政府加大對“三農”“多予、少取、放活”的力度,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有利于廣開農(漁)民增收渠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有利于理順土地的產權關系,維護農民土地、水域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了“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農業部養殖增長方式轉變等“九大行動”的實施為漁業加速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創造了條件。總之,“十一五”時期,我國漁業發展將處于一個有利的宏觀環境之中。
2、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為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創造了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產品的消費結構也將趨于優質化、多樣化。垂釣和觀賞漁業將成為城鎮居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農村市場的開拓也將拉動常規水產品消費市場。據預測,2001年-2010年我國水產品總需求量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全球人均水產品消費量也將由16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19-21公斤。由于世界范圍內海洋漁業資源呈衰退趨勢,未來國際水產品消費市場的缺口將主要依賴養殖產品補充。我國漁業具有養殖生產規模大、技術先進、勞動力資源豐富、加工能力強等優勢。國內外水產品市場需求增長將有利于發揮我國競爭優勢,并為我國漁業發展躋身于世界漁業強國提供廣闊的空間。
3、漁業發展能夠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隨著人口高峰、工業化高峰和城鎮化高峰來臨,耕地保護形勢日趨嚴峻,糧食安全保障任務十分艱巨。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對保障人們食品的安全供給有著重要作用。據對1990-2004年我國居民食品消費情況的調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糧食消費由1990年的130.72公斤,減少到2004年的78.14公斤,而水產品人均年消費由1990年的7.69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2.48公斤;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糧食消費由1990年的262.08公斤,減少到2004年的218.27公斤,而水產品由1990年的2.13公斤增至2004年的4.49公斤。水產品在改善人們膳食和營養結構中的作用明顯。同時,水產動物具有飼料轉換率高、水產養殖占地少、而海洋生物資源具有可再生的優勢,所以漁業在我國未來大糧食安全體系的構建中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4、《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為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漁業指明了方向。2005年,國務院批準發布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是一個指導新時期漁業發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綱領性文件,它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納入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的總體部署,要求對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綱要》明確了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恢復的指導思想、指導原則和奮斗目標,確立了以資源增殖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三大行動為重點工作的落實方案。《綱要》的實施將促進各級政府和漁業部門加快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方式,強化執法監管,推進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保護管理機制的形成,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漁業奠定基礎。
(二)“十一五”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十一五”期間,我國漁業發展也將面臨著來自資源、環境、市場、科技、體制等諸方面的挑戰,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著漁業的發展。
1、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與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城市擴容,沿海、城郊優良的漁業水域、灘涂被大量占用,傳統的養殖區域受到擠壓,旅游、航運等產業開發與漁業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水生生物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部分宜漁水域受到污染,魚類的產卵場遭受破壞,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加劇;沿海捕撈漁船多、漁民轉產轉業安置困難的現狀加劇了漁民生產生活與資源保護的矛盾和難度;新的海洋制度建立后,國際社會對公海漁業資源管理日趨嚴格,各國對公海資源開發爭奪日益激烈,對專屬經濟區資源的管理也越加重視,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將成為今后長時期制約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與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消費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國水產養殖不合理用藥現象仍較為普遍,水產品藥殘超標事件屢有發生;部分漁業水域環境質量下降,導致水產品被污染或攜帶病毒、細菌、寄生蟲、生物毒素的機率增加;加工企業質量風險防范意識不強,加工過程中仍存在使用禁用物質或摻假使假行為,水產品質量安全尚存在很多隱患。加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主要進口國常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為手段設置技術壁壘,使我國水產品出口屢屢受限。同時,由于我國漁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出口競爭無序,導致進口國反傾銷制裁增加,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戰中優勢難以發揮,水產品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漁業增效、擴大和鞏固國內外水產品市場,以及保證消費者食用安全的關鍵因素。
3、漁業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與當前漁業科技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目前,我國漁業科技由于受體制等多方因素的制約,現有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無法滿足漁業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現為:適于養殖的優良水產苗種遺傳改良率僅為16%,遠低于種植業和畜牧業;水產養殖病害呈多發、頻發,且呈逐年加重趨勢;疫苗等安全、有效的專用漁藥研發滯后,導致在養殖、保鮮、運輸、加工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農藥、獸藥或化工產品的現象較為普遍;海水魚類養殖飼料主要依賴投喂天然魚蝦,資源浪費現象嚴重;80%以上的工廠化養殖采用“大進大出”的用水方式,既不利于水環境保護,也造成地下水資源浪費嚴重等等。漁業發展總體上還沒有擺脫依靠生產規模擴張和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主的粗放式經營方式。
4、和諧漁業建設要求與當前薄弱的漁業支撐保障體系不相適應。漁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我國漁業由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期不足,抵御各種風險能力較差,每年因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給漁業造成重大損失,一些漁民受災后生產自救能力弱,生活無法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加之有的漁業扶持政策不到位、救助救濟機制不完善,影響了農村漁區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由于漁業水域灘涂確權、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水產品質量管理等法制建設滯后,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漁業執法管理手段不強,管理水平無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漁業發展的要求,漁民維權和增收難度加大。這些問題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漁業健康發展,與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漁區的要求很不適應。
(三)主要任務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漁業現代化的要求,“十一五”時期,漁業發展要努力完成四大基本任務:
—確保水產品安全供給
加快發展高效、生態、健康漁業,大力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水產品市場信息和物流體系建設,完善水生動物防疫、水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認證認可體系和生產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保障安全、優質、充足的水產品有效供給。
—確保漁(農)民持續增收
在穩步發展養殖業、積極調整捕撈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漁業二、三產業,提高漁業綜合效益,確保漁(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認真落實各項漁業扶持政策,切實減輕漁民負擔,保護漁業生產者合法權益。
—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全面實施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推進資源、環境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構建漁業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和諧關系,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促進農村漁區社會和諧發展
繼續優化漁業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加強漁港等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漁民培訓,構建平安漁業;強化漁區專業合作組織和水產品行業協會建設,提高漁民組織化水平,提高漁民自我發展能力;加強漁業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設,為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發揮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