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軟件產業作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軟件產業從構成上分為軟件產品、軟件服務及系統集成。“十五”期間,我國軟件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技術水平有所提高,骨干企業不斷成長,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但從產業結構、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看,我國軟件產業仍存在諸多問題,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未來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軟件產業的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信息產業競爭能力的提升,而且關系到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同時,對于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增強國防實力,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特編制本專項規劃。
一、“十五”回顧
(一)主要成就
1、產業整體規模迅速擴大
經過“十五”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軟件產業規模穩步增長。軟件銷售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93億元迅速增長到“十五”末期的3900億元,年均增速高達45.7%;出口額由“九五”末期的4億美元增長到“十五”末期的35.9億美元,五年間增長了近9倍;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江蘇、杭州、濟南等十一個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天津、大連、深圳等六個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為核心的產業發展集聚區;2005年底,軟件從業人員超過90萬人,軟件產業對信息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
2、部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信息安全軟件及辦公套件等基礎軟件產品有所突破,已在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等領域得到應用。通信設備、電力設備等制造業領域所需嵌入式軟件中,國產軟件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加大。在稅務、電信等行業大型應用軟件方面,國內企業已取得一定優勢。
3、骨干企業不斷成長
“九五”末期,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軟件企業僅73家,“十五”末,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已有299家,超10億元的軟件企業已達29家,并首次出現了超100億元的企業。“九五”末,通過CMM3以上評估的軟件企業僅有2家,到“十五”末期,通過CMM3以上評估企業達到237家,其中通過CMM4評估企業達40家,通過CMM5/CMMI5評估的企業達29家,國內軟件企業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4、產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
《關于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文件)、《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2002-2005)》(國辦發[2002]47號文件)的頒布實施,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我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打擊盜版軟件的力度,積極推動軟件正版化工作,使我國軟件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產業服務平臺逐漸完善,推動了基地內軟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外包業務的拓展。示范性軟件學院和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立,為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主要問題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時,我國軟件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環境仍需進一步完善,產業管理體制有待理順;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所需的核心軟件絕大部分依靠進口,信息和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和企業規模偏小,未形成以產品開發為中心,以專業化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龍頭企業,產業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軟件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缺乏,軟件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市場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偏差;支持產業公共技術開發、風險投融資、海外市場開拓等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制約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技術、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影響了軟件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市場環境仍需完善,軟件潛在市場巨大和現實市場相對狹小的矛盾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