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面臨的形勢 4
(一)漁業科技發展成就 4
(二)存在問題 7
(三)發展需求 8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10
(一)指導思想 10
(二)基本原則 10
(三)總體目標 11
(四)“十一五”目標 12
三、重點任務 12
(一)中長期重點任務 12
(二)“十一五”期間重點任務 14
1、組織六大科技創新行動 15
2、實施三大科技示范推廣工程 17
3、開展四大公益性基礎工作 18
四、保障措施 19
(一)加強對漁業科技工作的領導 19
(二)加大漁業科技投入 19
(三)加快構建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 20
(四)加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20
(五)培養高素質水產科技人才隊伍 20
(六)建立漁業科技大協作網絡 21
(七)擴大漁業科技國際合作 21
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
(2006-2020年)
目前,我國漁業和漁業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面臨著推進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新形勢、新任務,新時期現代漁業發展對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我國中長期特別是“十一五”漁業科技的發展思路、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科技對漁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帶動漁業經濟跨越式發展,根據《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特制定《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一)漁業科技發展成就
漁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優化國民膳食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十五”時期,在黨的農村政策指引和科技進步的帶動下,我國漁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并實現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2005年漁業總產量達到5102萬噸,占世界水產品總量的38%,比“九五”末增加了823萬噸,增長了20%;養殖產量達3393萬噸,占世界養殖總量的70%以上,比“九五”末增加了815萬噸,增長了32%;漁業總產值達到418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比“九五”末增加了1373億元,增長了49%;海洋漁業總產值占海洋經濟總量的30%;水產品出口額78.9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比“九五”末增加了41億美元,增長了106%;漁民人均收入達5869元,比“九五”末增加了1144元,增長了24%。
我國漁業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科技進步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十五”末,我國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50%。漁業科技發展的成就,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水產養殖。一是水產育種技術取得新突破,水產良種日益增多。培育了“浦江1號”團頭魴、“黃海1號”中國對蝦、“大連1號”雜色鮑、“東方2號”雜交海帶以及新吉富羅非魚、“蓬萊紅”扇貝等一批優良品種,對發展優質高效漁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二是人工繁殖技術不斷發展,水產養殖種類不斷豐富。大黃魚、大菱鲆、南美白對蝦、牙鲆、舌鰨、海參、海蜇等一大批水產名優種類的育苗和養殖技術相繼取得成功,豐富和優化了養殖品種結構。三是設施漁業開發邁上新臺階,養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工廠化養殖和抗風浪網箱等裝備技術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漁民的轉產轉業,拓展了海水養殖業發展空間。四是水產健康養殖、無公害養殖和標準化養殖技術全面發展。初步建立了疾病監測與防控技術體系,推廣了多種健康養殖模式,環保型、功能性飼料得到應用,無公害、綠色產品逐漸增多。
水產品加工。一是水產品冷藏鏈保鮮技術快速發展,海水魚的保鮮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貝類、蝦蟹類保鮮加工技術有所突破,淡水魚保鮮、加工方法不斷改進。二是我國水產品加工呈現出綜合性、高值化、多品種的態勢,形成以小包裝、便利化、冷凍冷藏為主,調味休閑食品、魚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藥物和工藝品等十多個門類為輔的水產品加工生產體系。三是隨著生物化學和酶化學及應用技術的發展,低值水產品和加工廢棄物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出海洋酶、殼聚糖、海藻化工等系列產品。
捕撈與資源養護。海洋漁業資源專項調查和信息系統集成的研究成果,為漁業生產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遠洋漁業資源的開發,使魷魚、竹莢魚、金槍魚類成為我國遠洋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人工魚礁的技術創新和大規模建設,為資源保護提供了新途徑,同時,中國對蝦、大黃魚、“四大家魚”、鯛科魚類、貝類及海珍品等經濟種類的大規模增殖放流和底播增殖取得了明顯效果,重要魚蝦類回捕率達到1-3%,對努力恢復衰退中的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