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漁業科技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與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的儲備及有效供給不足。由于持續、穩定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創新拔尖人才,造成目前漁業科技創新進程緩慢,能力不強,尤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成果不多,高新技術研究明顯滯后,科技成果儲備明顯不足,許多制約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與生產結合不夠緊密。漁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弱、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約我國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于體制、機制問題和推廣經費短缺的原因,盡管每年都有幾百項漁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大批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轉化,科技與生產存在著“兩張皮”現象,脫節的矛盾突出。
科技力量集成整合不夠,缺乏行業統籌規劃。我國共有地市級以上漁業科研機構127個(其中中央級10個、省級42個、地市級75個),涉及水產學科的院校10多個。由于這些機構分屬不同條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管理,難以形成合力攻克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加上行業調控手段有限,省級科研力量和漁業相關院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
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薄弱,漁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目前,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推廣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經費渠道不暢、人員素質不高等制約推廣體系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整個基層水產推廣體系仍較薄弱。同時,大規模的漁民科技培訓工作尚未真正開展起來,漁民科技文化素質還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能力不強。
(三)發展需求
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為漁業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而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多功能性、多元化目標,迫切需要漁業科技進步支持,以便引導和支持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并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要進入國際前列”的精神,要求漁業科技大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形成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食品安全對科技的需求。水產品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優質動物蛋白食物來源。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收入水平提高,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但是,受資源狀況限制,我國捕撈產量已無增長可能;受水域功能變化的影響,養殖面積也不可能大幅增加,漁業不能繼續依賴擴展外延式的發展道路。為此,迫切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漁業,鞏固和提高漁業水域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單位面積產量,為食物安全提供切實保障。我國是世界水產品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大國,但由于漁業水域污染、漁用藥物濫用等都嚴重影響著水產品的質量和食用安全,水產品質量不高和藥物殘留超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重視食品安全監管的同時,更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支撐,通過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水平,保證消費安全和我國水產品的競爭優勢。
生態安全對科技的需求。我國水域生態環境污染狀況不斷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占,赤潮、疫病頻繁發生,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破壞,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產力下降,漁業經濟損失日益增大,生態安全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控制外來生物侵害,遏制面源污染,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的生態安全的漁業生產和管理模式,提高漁業發展的生態安全水平和可持續能力。
現代漁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現代漁業已成為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密集應用的行業,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優質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使其對科技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因此,必須加強漁業科技進步,充分吸納、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材料技術的新成果,發展設施漁業和精深加工業,降低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漁業的資源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引領和支撐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漁業發展。
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對科技的需求。在當前我國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水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要確保漁業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現有生產模式和增長方式,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應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著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優質高效型漁業,推動漁業經濟增長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漁民素質的軌道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