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東京:率先走出全球經濟危機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各發展中國家,在未來十年外部環境變弱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快速增長,但前提條件是要重振精神推進結構改革,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這就是世界銀行一年兩次對該地區經濟進行評估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最新一期所傳遞的信息。
國外需求復蘇,東亞各發展中國家國內持續的財政貨幣刺激,消費支出的迅速回升,這些現象促使世行將東亞地區2010年實際GDP的增長預測調高至8.7%,比2009年11月的預測高了近一個百分點。東亞地區以處于可控范圍的赤字和較低的公共債務及外債水平度過了這場危機,其社會保障機制也使貧困人口免于遭受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
盡管對東亞地區在中國的強烈影響下顯現的復蘇速度充滿樂觀,但《半年報》也很清楚該地區在中期面臨著大不同以往的全球經濟環境。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指出:“‘新常態’的特點是發達國家增速放慢,全球金融狀況收緊,對發達國家債務水平的擔憂增加,全球貿易環境更加困難。在這種背景下,東亞發展中國家需要在短期審慎地管理好財政刺激措施的撤出,同時重啟結構改革議程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報告認為,結構改革重點因國家而異。對于中國,改革重點是實現經濟再平衡,包括使服務業和私人消費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擺脫倚重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倡導環境上的可持續性。
對于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中等收入國家,優先重點是進行物質和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在生產和出口價值鏈中的地位。柬埔寨、老撾等低收入國家則需要將重點放在打入制造業,成為全球和區域生產網絡的一部分。對于大宗商品出口國,重點是實行良好的財政規則,確保宏觀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的長期經濟增長,而對于太平洋小島國,擴大相互之間以及與周邊市場的一體化依然是關鍵。
《東亞地區半年報》指出有兩個共同目標有助于東亞各國應對新的增長放慢的大環境,即: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大規模轉向綠色技術以及提高能效。
資深經濟學家、《半年報》主要作者伊瓦羅·伊茲沃斯基說:“區域貨物和服務業市場為擴張提供越來越多的契機。深化一體化有助于推進全球和區域生產網絡內的產業內貿易,鼓勵發展聚集經濟,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
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雙重挑戰,也有助于使該地區快速擴張的城市更適宜居住。
伊茲沃斯基指出:“東亞具有巨大的空間可以迅速進軍綠色技術前沿,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東亞地區不斷發展的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續性,而且可以使東亞在一個有望在全球迅速發展的產業獲得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