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4日電(記者董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今已成了本次兩會的關鍵詞,對這個問題,蕭灼基表示,國家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實行“多予少取”方針。但目前,“少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多予”還存在著不足。他指出,“多予”是對農民對中國經濟做出貢獻的補償,實質是要對農村實行利益回歸。為此,他詳解了工業和城市虧欠農民的“三宗罪”。
蕭灼基介紹說,本屆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貼”,2006年全國全部取消農業稅后,與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村每年平均減負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負120元。但“少取”是有限的,是一定時期的任務,而“多予”是無限的,有長遠作用。他認為,今后,“多予”應成為支農的重點。
蕭灼基指出,農民對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都做出了貢獻,理應進行補償。他認為,工業與城市虧欠農民的地方在于:其一,長期存在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甚至越來越大,農產品價格低下,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攀升,農民創造的價值大量轉移到工業與城市;其二,國家征地價格與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價格剪刀差,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征用農民土地的補償金很低,但卻以高價出讓土地使用權。農民遭受很大損失,政府卻受益很大,有的地方成為第二財政收入;其三,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費用價格與勞動力價格和城市居民相同,有的甚至比城市居民高,但農民工工資比城市同等勞動力的職工低,有些地方甚至低20%~30%,同工不同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