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日前在分析2007年一季度經濟形勢時,對當前教育制度的弊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張曙光認為,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問題都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教育,“不僅影響到當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更關系到長遠的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及未來。”
以下為張曙光提供的專題討論全文:
1、憑什么創辦世界一流名校?
首先,自從政府提出創辦世界一流名校,已經形成了一股“名校熱”。但是,什么是名校、靠什么創辦一流名校,則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和誤導。君不見,目前,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擔保下,各個高校都是用巨額貸款大興土木,加快學校校舍和其它硬件設施的現代化,這甚至成為許多學校領導的第一要務。
其實,學校舉債建設既存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又將學校和銀行部門置于巨大的風險之中,構成宏觀經濟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將此作為建設世界名校的主要條件,以為用錢就能買來一個世界名校。其實,非也。當然,辦學是要花錢的,用錢也可以買來很多東西,但就是買不來世界名校。現在的很多世界名校并沒有漂亮的校舍,也沒有最現代化的設施,但卻具有有效的教育制度和優良的教育傳統,擁有一大批各個學科的高水平的教授,不僅培養出了許多名門大家,而且涌現出很多的傳世之作。因此,名校之名不在校(舍),而在人也,不在錢,而在制度也。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在高官重臣和政績考核的驅使下,這種情況還在繼續和發展,有個城市的大學城完成了一期,投資幾百個億,已經變成銀行的呆壞賬,現在不僅沒有懸崖勒馬,反而要上馬二期工程,再投入幾百個億。為什么呢?有的大學一期沒有進入認為自己虧大了,所以二期一定要進入。他們的思維就是,反正是國家貸款,不要白不要,白要更要要。我們不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辦學靠銀行貸款?也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后果怎么收拾?
其次,學校的錢到底多了還是少了?錢多了能不能辦好學?這里有一個例子:有一大學的一個學院,90年代初的經費是20萬,211工程時增加到120萬,985時超過了1000萬,十年增加了50倍。錢多了,學校領導和很大一部分老師在教學上花的功夫更少了,在賺錢、分錢和花錢上用的力氣更大了,其教學質量可見一斑。
從一方面看學校的錢多了,但從另一方面看學校的錢又不足。老師的平均工資不過三、五千元,不得不去找野食吃。政府的投資再多,但要包攬起這么多學校也力不從心,只能實施歧視政策,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或者是撒胡椒面。這樣就把學校的教育給完全扭曲了。政府為什么要大包大攬,而不去集中力量辦好幾所大學,把其他院校改由民間去辦呢?
再次,教育經費的分配也不合理,重高等教育、輕基礎教育。今年免去了農村中小學的學雜費,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相對于高等教育一個學校一給就是幾億、十幾億,相對于政府行政經費中一年吃掉幾千個億,可否徹底解決義務教育的經費問題呢?現在國家財政已經有這樣做的實力,問題之所以沒有解決,原因在于現行體制不合理:中央和省市的財政收入較多,日子好過,但義務教育卻由縣鄉財政負擔,而縣鄉財政大部分是赤字,許多地方的學校只能靠舉債過日子。
最后,學校的商業化氣息太濃了,學校已經變成了商場。很多培訓班與其說是為了授業傳道解惑答疑,不如說是為了賺錢。學校已經變成大款和官員的小車出入的地方,擴招也變成了賺錢的手段。最近一些大學內又蓋起了四星、五星級的賓館飯店,大學生、小學生炒股居然變成媒體辯論和炒作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拜金主義已經廣泛滲透到學校和課堂,深深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