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打壓”,應該“借機”
經濟觀察報:政府目前密集推出政策“組合拳”:加息、加稅、嚴打內幕交易等等,您認為出臺一系列調控金融市場的政策意圖是什么?這些是否可以使中國避免日本的陷阱?
魏加寧:根據國際經驗,只要是泡沫,越早捅破損失越小。當然,泡沫剛剛破裂之初,人們會埋怨捅破泡沫的人,如日本當年泡沫破裂時人們都埋怨中央銀行提高利率。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逐漸懂得,只要是泡沫遲早都是要破的。你不捅它,它自己也會破的。而且泡沫越大,破裂時的損失也越大。
許健:目前股市上漲較好,大家對非理性投資行為較為關注,對資產價格上漲過快也較為敏感。現在股市比較火,群眾基礎好,有財富效應,大家都往里進,4月下旬以來,A股日均開戶數約30萬戶,B股日均開戶數約1.6萬戶。5月28日滬深兩市的賬戶總數實際已經突破了1億戶大關。國家還是擔心股市泡沫膨脹,一旦出現暴跌,將導致實體經濟受損,引發社會問題。看得出,管理部門怕泡沫吹得太大,股市漲得太兇,希望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不斷打“預防針”。
但是,如何看待目前的資本市場,究竟在什么點位才算有了泡沫?對這個問題是有較大分歧的。
有市場人士認為3000點以下是對股權分置時期股民受損失的補償,3000點以上才是真正的市場,即使有點泡沫也是正常的,5000點以上才可能有一些泡沫成分。
我認為,股市正在實現價值的合理回歸,1996年的那波行情,還是處于股權分置時期的股市,那時,大股東都將股市當成了“搖錢樹”、“抽水機”,而現在大股東的利益和股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了,上市公司開始關注股價、業績,股民開始分享經濟成長的利益,大量股票被重新估價,所以,可以這樣概括,從股權分置改革后,中國整個資本市場已經脫胎換骨了,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已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指數與股改前的指數類比實際上已沒什么意義。
因此,界定哪個點位是股市的新起點,需要具體分析。
截至5月25日,深市A股平均市盈率為55倍、滬市A股平均市盈率為43.9倍,而滬深300、上證180、上證50等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僅為30倍左右。我認為,這屬于比較合理的市盈率,因為,截止到一季度,上市公司的業績整體增長。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4月23日,滬深兩市一共有381家A股公司公布了一季報。凈利潤合計321.77億元,同比增長84.63%。而且要注意的是,市場上還有大量的市盈率較高的股票通過注入優質資產后將轉化為市盈率較低的股票,這就是動態市盈率還有可能降低的根本原因。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如果說市場已經彰顯泡沫,那么,外資,尤其QFII為什么不斷地往中國股市擠?說明他們并不認為A股有多大的泡沫風險,叫嚷“泡沫”最厲害的,也許是最希望營造進入機會的。
海聞:中國股市不一定是經濟的晴雨表,因為股市中有很多類似于預期、政策因素等與經濟無關的因素。單純對比當年的東京股市和今天的中國股市而認為中國股市泡沫的說法,并不科學,因為情況不同,印度股市也火了好幾年,中國股市火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
政府近來密集出臺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打壓”意圖,我認為,政府預防出現日本式“泡沫”,這沒有問題,但是不必“打壓”,而應該借機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使之成為真正的晴雨表,引導過剩的流動性。比如讓績優企業上市,境外上市企業回歸中國股市,發展二板市場、債券市場等等,引導資金的流向,創造更完善的融資環境。
左小蕾:中國政府近來采用的一系列調控手段,可能起到了減少資產泡沫的作用。加息、加稅、嚴打內幕交易等政策組合,政府采取了混合性政策,但不太知道效果會怎么樣。利率和稅收都將影響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最敏感,反應最快。一些人認為,這些政策的出臺,不是針對資本市場,是一種誤導。利率等宏觀政策影響資金成本、投資規模、收益,本來有一個很長的過程,但資本市場把這個過程瞬間完成,提前消化,馬上反映在市場調整上。至于有多大影響,我不好估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