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內目前出現的投資基金熱潮,證監會基金部有關負責人昨日解析基金投資風險,并指出投資者應防止三種錯誤觀點:一是把基金當儲蓄;二是把理財當發財;三是把投機當投資。
預防性儲蓄投資高風險產品不可取
證監會基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年多以來,基金市場豐厚的投資收益,引發了投資熱情高漲。但居民在近階段基金投資豐厚回報的誘惑下,如果把預防性儲蓄也投資到高風險資本市場中去,肯定是不可取和不理智的行為。
該負責人強調,目前在基金投資者中主要存在三種錯誤觀點:一是把基金當儲蓄。把原來“養老防病”的預防性儲蓄存款或購買國債的錢全部都用來購買基金,誤以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儲蓄。二是把理財當發財。由于2006年股市大盤持續上漲,2006年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50%以上,其中不少股票型基金回報率超過了100%。把火熱的行情當作“常態”看待,一味堅信購買基金包賺不賠,忽視投資基金的各種風險。三是把投機當投資。僅僅關注投資收益,不理性判斷市場規律,助長強烈的投機心理,完全忽略和忘記資本市場和基金產品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本質特點。
自去年以來,上證指數大漲,作為當今A股市場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的基金收獲頗豐。
因此,賺錢效應使基金成為許多居民首選的投資產品。
投資者須真正了解基金風險
沒有只賺不賠的金融產品。證監會人士介紹,在基金規范發展不足10年間,有許多在市場中追漲殺跌、盲目入市的投資者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如在2001年6月上證指數處于2245點附近入市的投資者,隨著指數下跌到2002年1月25日的1451點,其持有的基金資產凈值也下跌了19.18%。
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國內基金規模和基金新增開戶數雙雙創出歷史新高,截至2007年1月底,中國基金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去年第四季度選擇基金作為最主要金融資產的居民人數,從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基金已成為中國居民家庭除儲蓄存款外擁有最多的金融資產。但在基金市場急劇擴張的同時,并非所有基民都真正了解基金。
在上月舉行的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大會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就表示眼下基金公司在宣傳各自的基金產品之前,要首先把風險提示的工作做到位,讓“基民”充分了解到投資基金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