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又一次于周五下午玩了一把“變戲法”。昨日下午4時整,央行發布消息稱,為鞏固宏觀調控成效,決定從2007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初八)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這是去年以來央行第5次、今年第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上次調整是在1月15日,由9%提高到9.5%,本次同樣上調0.5個百分點。至此,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0%。與此同時,昨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后新高,達1美元對人民幣7. 7 408元。而股市更是一度沖破3000點,上證綜合指數盤中最高沖到了3036.35點。除夕前一天的“波瀾壯闊”,使得人們開始揣測春節后的經濟走勢與市場情形。
意料之中的“無奈之舉”
市場流動性過剩成為目前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中國人民銀行前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5.2萬億元,同比增長15.9 %;狹義貨幣M1余額12.9萬億元,同比增長20.2 %.而春節前后又是銀行的一個放貸高峰期,市場流動性很大。對于央行昨日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本次調控屬于事前調控,即給市場一個明確信號———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仍不容輕視。
左小蕾對央行之舉看的“很淡”:“央行動用存款準備金率這一工具已呈現出高頻率的特點,春節后不久可能還會再次上調。”
在歐美國家及金融學理論中,存款準備金率被稱為是貨幣政策的“巨斧”,而我國央行卻頻頻動用這一利器,厲聲治理流動性過剩的決心之外,似乎更顯示出政策效果不盡如人意的無奈現實。
“在中國,貨幣政策治理貨幣問題出現了南轅北轍的難題。”知名經濟學家韓志國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準備金率上調似乎只有警示作用,而起不到治理之實,“這是一種無奈之舉。”
不會對牛市有太大沖擊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新增儲蓄存款僅僅249億元,同比少增6716億元,減少幅度達96.4 %.市場人士認為,減少的存款多數流向了股市。
股市終于在農歷新年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沖上了3000點,昨日上證綜合指數盤中最高沖到了3036.3 5點,收盤于2998點,對于尾盤時的回落,不少股民在網上猜測,可能是因為有機構提前得知了央行提高準備金率的消息,致使大盤回落。
“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稍有風吹草動就被嚇著了。”對于小股民對節后股市走勢的擔憂,經濟學家韓志國昨日向本報記者如此率真地表示。他認為,在目前國內存在巨額存貸差的現狀下,通過上調存款準備率只能讓更多的資金沉淀于銀行系統,并增加央行的調控成本。
在韓志國看來,收縮流動性的根本出路恰恰在于依靠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而現在來之不易的牛市正是加緊制度建設的良機。
而昨日1美元對人民幣7.7 408元之再創新高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給韓志國提供了持續看好股市的一份論據。他預計今年人民幣匯率至少將升值5%,股市也將于年中突破4000點。
人民幣匯率的緩升是牛市的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200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已13次創匯改以來新高。人民幣匯率是否將在未來政策調控中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再次成為市場猜測的一個話題。
巨額貿易順差與高房價并不會有所緩和
海關總署不久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貿易順差達158.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7.3 %.從目前的進出口增長情況看,全年順差可能突破2000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帶來的流動性充裕問題甚為嚴重。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博士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央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目的之一在于中和流動性過剩等由于持續高順差帶來的系列宏觀經濟效應。
當被問這一政策的“中和效用”有多大時,梅新育同樣表示不甚樂觀,他認為,治理這一頑疾,仍在于轉變目前的儲備管理體制,切斷基礎貨幣增長與結匯之間的直接聯系。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理論上能從一定程度上抑制商業銀行的放貸沖動,韓國央行曾于去年11月底宣布近17年來首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目的就是抑制個人信貸和房價的過快上漲。我國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今年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6.1%,央行昨日之舉能否使房價高企有所緩和為人們所關注。
然而,昨日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多數專家及市場人士認為存款準備金率對高房價的治理作用微乎其微。頗受爭議的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昨日甚至對記者直截了當表示:“上調準備金率與房地產業沒有關系,不會對房價有任何的影響。”房地產金融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也持類似看法。
有市場人士認為,當治理高房價收益甚微時,中央政府應用鮮明的激勵與懲治措施,加緊對經適房與廉租房政策的推進與治理。慶幸的是,建設部2月14日再次勒令全國所有市縣年內必須建立廉租房;當然,政策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而在專家與機構普遍對存款準備金率頻頻上調持“不以為然”態度的同時,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高級訪問學者陳宇峰博士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其認為這是央行一種隔靴搔癢的調控政策,不如說這是中央政府在政策與制度之間權衡與抉擇的“試水”行為。(編輯 張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