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山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1年04月13日09: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考試招生 現代大學制度 教育改革 學校章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公共教育服務 教育法律法規

 

二 主要任務

(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牢牢把握“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戰略主題,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加強民族教育和國情、省情教育,培養學生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加強公民意識和健全人格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將德育滲透于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加強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注重發揮各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改革德育工作途徑和方法,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

2.強化能力培養。創新培養模式,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培養,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實驗、實習、實訓的效果。建立覆蓋全省的社會實踐基地,到2015年,各市要建設好一批綜合性、有特色的素質教育基地,各縣(市、區)要建設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

3.促進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健康第一,建設完善學校體育設施,推進“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增強學生體質。加強衛生健康教育,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美育,豐富學校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大力推廣普通話教學,規范使用漢字。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

(二)積極發展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

1.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把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證適齡兒童能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支持街道、農村集體和有條件的行政事業單位、企業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服務。努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師,改擴建和新建一批幼兒園,到2020年所有鄉、鎮建起標準化的鄉鎮中心幼兒園。

2.大力提高保教質量。遵循幼兒教育發展規律,建立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制定幼兒園辦園基本標準,建立幼兒園準入和督導制度,核定收費標準,規范辦園行為。合理確定生師比,逐步配齊公辦幼兒園教職工。實施保教資格準入制度,加強崗位培訓,5年內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進行一輪全員培訓。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前教育的指導和管理,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學前教育。

(三)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

1.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適應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總體規劃學校布局。加快推進城鎮學校建設,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學校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保障農村教育發展需要。支持邊遠山區鄉鎮辦好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好必要的農村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努力消除輟學現象。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逐步推行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切實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制度。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教師資格標準,配齊學科教師,開齊開足規定課程。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職責,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學設備、圖書、儀器和師資等資源,實行縣(市、區)域內校長和教師定期合理流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探索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城區和農村延伸,鼓勵優質中小學校采取多種方式與其他學校協作辦學。加大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15年,力爭全省有80%的縣(市、區)、2020年所有縣(市、區)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公平度、滿意度大幅度提高,擇校問題基本解決。建立對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通報和獎懲制度。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3.嚴格規范義務教育管理。嚴格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行為,堅決糾正違規補課和亂收費等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嚴禁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不得將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作為學生入學和升學的依據,不得依據考試成績對教師、班級、學生進行排名和獎勵。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對區域內重大違規辦學嚴格問責。

發揮政府、學校、社會和家長的作用,努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和考試次數,嚴格控制教學中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嚴格規范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建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專項督導制度。

(四)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對提高公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構建高質量、多樣化的高中教育發展格局。

1.促進普通高中優質發展。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解決公辦普通高中建校債務、教師編制等困難。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制定普通高中辦學標準,到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做到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內一流名校。

2.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鼓勵學校根據各自特點,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樣化辦學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要。積極支持興辦一批以外語、藝術、體育、科技等為特色的高中學校,鼓勵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為學生發展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建立健全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督導評價制度。

3.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落實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開發建設富有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形成適應不同學生發展需要的多樣化課程體系。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和學生綜合發展報告制度。大力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對于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到2020年,要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1.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優化布局結構和專業設置,構建覆蓋城鄉、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使各類城鄉社會群體,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和下崗、待崗、轉崗工人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完善助學金制度,從2011年起用兩年時間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全覆蓋,讓未能進入高中、大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學到一技之長。

2.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大力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到2015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國家基本設置標準,到2020年所有學校達到省級示范職業學校標準。積極開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優質特色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示范校、骨干校建設,不斷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顯著提升職業院校實驗實訓水平,提高實驗實訓設備使用效率,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溝通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擴大對口升學比例。嚴格就業準入制度,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規定。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制定從業人員學習鉆研的獎勵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營造尊重勞動、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

3.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辦好縣級職教中心,加強農業類職業院校和涉農專業建設。改革農業類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采取靈活的學制和教學方式“送教下鄉”,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新型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4.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促進校企雙方在實習實訓、專業建設、招生就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全面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根據我省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置,根據崗位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調整教學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和訂單培養,增強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強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把畢業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重大任務。到2020年,要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質量優良、服務有力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1.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快推進高校新校區建設和老校區改造。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加強統籌規劃,加快籌建我省急需的煤炭、電力、傳媒藝術類本科院校,使每個省轄市至少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等職業院校,基本滿足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大力扶持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加快發展煤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物聯網、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方面的新興專業。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積極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增強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更好地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建立高校分類管理、分類指導體制機制,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建成學科特色鮮明、具有引領作用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具有博士授權的高等學校要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在各自領域建成一批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在全國同類院校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專業,增強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其他本科院校加強基本辦學條件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高等職業院校要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確保教學資源滿足人才培養需求。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落實教授、名師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探索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推進和完善學分制,試行校際學分互認。強化實踐教學,重點建設一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省級高職實訓基地,支持優秀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嚴格教學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質量標準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學風。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健全大學生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度,推進產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加大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力度。

3.提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依托科研力量較強的本科大學,整合優勢資源,遴選一批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加大投入,重點建設,力爭有一批進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行列。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升高校承擔重大項目的能力和水平,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等科研基地和平臺建設,建設一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加大對優秀創新團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

4.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建立和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資源整合與共享,在山西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建一批工程(研究)技術中心,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重點圍繞與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相關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加強聯合攻關,承擔一批研發項目,形成一批應用性成果,加快成果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加快經濟轉型發展作出貢獻。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企業崗位培訓、轉崗工人和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服務,主動開展送教下鄉和農業科技服務。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理論創新,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

(七)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所有成年人提供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

1.完善繼續教育發展機制體制。省政府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將繼續教育納入各市縣、各行業總體發展規劃,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負責制定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組織實施辦法。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職業注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

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展大規模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鼓勵個人接受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提供條件,全面推行干部自主選學。積極開展干部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大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重視發展老年教育。推進學習型縣(市、區)學習型鄉(鎮、街道、社區)、學習型單位、學習型黨組織創建工作。

2.建設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學習網絡。依托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現有教育機構,建設一批繼續教育和干部培訓基地。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依托,辦好開放大學,建設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社會成員終身學習提供服務。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

(八)支持特殊教育發展

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全社會要關心支持特殊教育,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特殊教育體系。

1.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將特殊教育納入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規劃,到2015年各市建成功能比較完備的特殊教育學校;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建設一所標準化的特殊教育學校。配足、充實教學設施及康復訓練設備,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鼓勵高等學校招收符合入學條件的殘疾學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特殊教育。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對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制定并落實殘疾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從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逐步實施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實行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特殊教育補貼制度。

(九)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完善培養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素質,改善教師待遇,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完善師德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將師德作為教師考核評價、聘任(聘用)、評模評優的重要依據。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2.提高教師隊伍水平。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教。創新教師培訓制度和培訓模式,建設一批教師培訓基地,建立健全教師培訓體系,保障教師培訓經費。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加強教師教育,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加大校長、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和管理力度,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教學名家。

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提高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和“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依托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推行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建立職業院校特聘教師制度,拓寬職業學校面向企業和社會聘用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渠道。

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訓,提高教師學歷學位層次。實施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培養一批教學名師。實施“三晉學者”支持計劃,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高學術聲譽、對優秀人才有較強凝聚作用的領軍人物。建設一批教學科研優秀團隊。認真做好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素質。

3.提高教師地位待遇。落實教師績效工資,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對農村學校教師在工資福利、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表彰獎勵、骨干教師培養遴選等方面予以傾斜。落實農村學校教師津貼補貼政策。完善并落實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定期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4.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把好教師入口關。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按規定履行中小學教師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培養培訓、流動調配和考核獎懲等管理職能,推動教師區域內合理配置和流動。

建立和完善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和編制定期調整機制。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學校崗位設置標準和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數結構比例,對農村邊遠地區實行傾斜政策。實施國家統一的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加強學校崗位管理,全面推行教職工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用人機制。

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定期交流機制。完善城鎮新聘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制度,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務(職稱)、評選骨干教師,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推廣頂崗支教實習模式,置換農村一線教師到師范院校進修。

建立完善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解決中小學代課人員問題。進一步理順中小學校長管理體制,建立并推行校長聘任制和任期制,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聘任中小學校長。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到2020年,要形成覆蓋全省各級教育部門和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1.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全省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形成覆蓋城鄉,滿足學校、社會、家庭需求的遠程教育網絡。整合資源,加快山西教育骨干網和山西干部在線學院建設,推進信息系統按標準化要求互聯互通。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實現中小學班班多媒體教學。

2.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加強各類教育資源庫建設。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學習等方面的應用水平,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主動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

3.推進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設數據中心和數據采集與技術服務系統,加強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建成教育發展監測、分析、決策支持系統和教育電子政務協同工作系統。建立統一的政務門戶,建設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促進信息標準化、規范化。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