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科學院院刊
上海科技大學于?2013?年成立,作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10?年間圍繞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推動學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創新。文章結合上海科技大學?10?年來的實踐經驗,探討創新型研究型大學如何促進科學知識創新、培養高水平人才、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并助力我國高等教育轉型。
2023-06-12 13:55
文章追溯了科教融合的源起和發展,分析了世界范圍內跨組織科教融合的?3?種具體表現形式,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教融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發展歷程、制度邏輯和主要特征,最后展望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教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前景。
2023-06-12 10:30
文章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例,試圖探討在中國科學院“全院辦校、所系結合”辦學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推進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的作用。
2023-06-12 16:00
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國家有組織科研”(SOR)概念,認為當前及未來有計劃實施 SOR 是我國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轉移的重要抓手之一;最后針對現有國情提出了實施 SOR 的若干具體建議,為中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獨特的智力支持。
2023-06-12 14:00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靠人才,制度創新要聚焦大膽選拔和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文章聚焦新時代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從青年科研人員通過自我修煉力爭成為新時代所需的創新人才的路徑,以及所在單位為其打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兩個角度給出了建議。
2023-06-13 14:05
信息技術領域市場巨大,技術競爭激烈,比傳統產業更具壟斷性和技術排他性。人工智能、數據驅動和算力已經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變革。形成新的技術體系必須把握住新應用出現時的寶貴機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研范式發生深刻變革,把握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期,對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2023-06-13 09:25
文章提出技術創新對于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的關鍵性作用,要減少資源消耗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從過去的技術追趕轉向構建局部領先優勢,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從鼓勵集成創新轉向鼓勵原始創新;從產業界和技術領域發力,在微觀層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競爭機制,形成以產業技術為主的科技文化導向等觀點。
2023-06-13 09:22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文章從基礎研究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出發,梳理了一線科學家和管理者對戰略性基礎研究和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在面向重大基礎社會發展問題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重要性的思考。
2023-06-13 10:30
科普法治建設是落實關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兩翼理論”,實施大科普戰略的重要保障。通過系統回顧,探討了我國科學技術普及的法律和制度建設發展脈絡、當前狀況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新形勢與新挑戰。在“兩翼理論”的指導下,提出了加強科普法治建設的相關建議,以期為大科普戰略與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實施夯實法律保障。
2023-06-13 13:45
新時代國家科普能力表現為一個國家向公眾持續提供有效科普產品和服務,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營造科學文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而支撐創新發展的綜合實力。文章基于我國科普能力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分析了當前我國科普能力建設中的不足和服務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的科普能力發展方向,嘗試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出有益建議。
2023-06-12 13:45
文章基于院士群體開展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實踐經驗,從新的歷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義,并對更好發揮院士作用推進科普事業繁榮發展提出了思考建議。
2023-06-12 16:50
系統闡釋科普現代化的內涵范疇,并提出了目標現代化、體系現代化、協同現代化、機制現代化、手段現代化等?5?個本質特征。進而從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公眾需求充分滿足,科普體系完備高效、創新成果轉化順暢,科學文化厚植人心、創新環境持續優化等?3?個方面提出了科普現代化的愿景目標。并基于此,提出了科普現代化的建構思路與實現路徑。
2023-06-12 14:50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今天,科普積極推動人類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創新變革,是確保經濟繁榮昌盛、維持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深入實踐“線性模型”和“巴斯德象限”的基礎上,聚焦打造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閉環生態,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構筑了“0—1—10”縱向融通重構和“10—∞”橫向跨界整合的“蝴蝶模式”,并進行了體系化探索和系統化實踐,有效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和擴展。
2022-05-20 10:52
通過對?10?個典型國家的比較分析發現,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韓國?6?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創新實力排名穩定于上游,但創新效力排名近年從上游下降趨于中游,致使英國、法國等國家近年的創新力排名逐漸下降;南非、印度、巴西和俄羅斯?4?個金磚國家的創新實力排名處于中下游,創新效力排名普遍較低,制約著創新力排名提升。
2022-05-20 10:32
科技發展是不斷突破現有范式的一種“顛覆性”知識創造活動,科技政策應以充分激勵科學創新為導向,避免科學的保守主義或者平庸行為,給予科學家更大的研究自由度,促進自由探索型研究普遍開展。
2022-05-20 10:06
當前,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亟待顛覆性技術開新局、走新途。布局發展顛覆性技術是一項戰略性的復雜系統工程,而顛覆性技術的識別是關鍵和前提。基于顛覆性技術變軌躍遷、由邊緣力量到未來主流“10→3→1”收斂的底層邏輯,針對科技驅動的來源方式提出“發現—遴選—評價”的識別思路,開發出一套從科學端出發的顛覆性技術識別方法框架,以期為顛覆性技術的早期識別提供參考。
2022-05-20 09:52
展望未來,新的科研范式變革正在悄然到來,新興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不僅支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野外臺站朝著更大規模、更精確、更先進的方向發展,其本身還將對科研范式變革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與“倍增器”,成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邁進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支撐。
2022-05-19 17:02
探討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科研機構所起的作用,總結近?10?年來國家科研機構在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功經驗,提出新時期國家科研機構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2022-05-19 16:51
如何加速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需要把握技術發展的自身規律。本文從信息技術視角闡述了若干規律,指出關鍵在形成一張不斷擴大規模的技術網絡,需要“資金-需求”雙循環的保障,才能讓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優化迭代,才能真正實現突破。
2022-05-19 09:11
中國生命科學厚積薄發,10?年進步顯著,悄然改寫世界生命科學版圖。科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縮影。其間,中國科學家經受嚴峻考驗,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表現可圈可點。發表前?1%?論文數量僅次于美國,單篇引用達成千上萬次的前?20?篇論文大部分來自中國。其中,率先鑒定出病原并給出基因組序列、明確細胞?ACE2?是病毒的受體、提供臨床治療方案和經驗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基礎性共享。
在新形勢下,要夯實科技人才建設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未來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強化自主培養、服務國家戰略與聚焦產業需求,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礎研究人才政策、戰略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發展政策落地;多部門協同推進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技人才機制,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2022-05-18 12:44
近10年來,以“三評”、破“四唯”為代表的科技評價改革文件多、力度大,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差距依然巨大。改革效果大體可概括為“表層強,中層半,底層弱”,即:較好地破除了“三評”中的不合理的評價數量、頻次、指標等表層問題;在獎勵制度、人才計劃、項目經費管理等“唯”的本體方面啟動了改革,但是改革還在半途;科技評價改革尚未從底層實現引導科研人員追求卓越的價值導向方面的根本好轉,“破”之后“立”什么的問題尚有待解決。
2022-05-18 12:3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在?132?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2?位,10?年提升了?22?個位次,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10?年來,我國科技投入規模大幅增長,投入結構不斷優化,多元投入格局初步形成。
2022-05-18 12:27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既是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面向長遠發展構建先發優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
2022-05-17 15:20
探討面向未來的科技改革走向,提出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改革思路與展望。
2022-05-17 11:47
界定科技強國戰略內涵,建立“戰略環境-戰略目標-戰略能力-戰略行動”戰略體系分析框架;深入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戰略行動,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2-05-17 11:19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隨著科技新發展和國內外形勢變化,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應對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等,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新的國家戰略任務。
2021-05-27 13:50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發展,為新時代青年學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深空探測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而處于萌芽階段的行星科學,則是推動我國向深空探測強國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載人深潛的裝備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水平,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資源,建設糧食產業強國是維持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本文聚焦水-土-種-肥-藥等農業資源要素,分析當前我國東北黑土區在糧食生產、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卡脖子”問題。
近年來,美國限制芯片、計算光刻技術等新興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對我國相關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也暴露了我國一些重要的產業鏈存在關鍵環節缺失的短板。
面向第四次產業革命,培養能夠實現“從0到1”范式突破的創新人才,并建立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不僅是關系到“兩個大局”如何破局的關鍵問題,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百年大計甚至千年大計的重大命題。
未來產業是以滿足未來人類和社會發展新需求為目標,以新興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旨在擴展人類認識空間、提升人類自身能力、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未來產業是當今我國能夠和國際創新保持同步的、為數不多的重大創新機會之一。量子信息、生物技術、高端制造等領域將會成為未來產業的重點。
需要聚焦空間和天文、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能源與新材料、地球系統與環境、生命健康等世界科技前沿“無人區”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和系統提升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一批建制化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芯片產業是影響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產業。其中,處理器芯片是電子設備的“大腦”,支撐了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6的信息產業。
希望通過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三種戰略路徑,實現以科技創新“雙循環”推動經濟“雙循環”,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及融入國際科技創新大格局提供宏觀戰略參考。
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之一在于健全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養機制,使得青年科技人才能夠在國內科技資源和平臺的支撐下競相涌現。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6?次辦院方針調整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政策邏輯和引領的改革實踐。重點回顧了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邏輯起點、主要舉措和第一階段的主要成效。從中科院辦院方針調整及相應改革實踐歷程中初步提煉總結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的經驗啟示。
2020-06-05 17:31
我國土地資源稟賦和人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壓力,導致土地資源高強度、高風險利用等不可持續發展問題,迫切需要土地科技創新,轉變土地資源治理模式,提升土地資源治理能力,以及發展以土地資源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智慧土地”。
2020-06-05 17:04
近年來,我國在鐵基超導材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還在中微子振蕩、干細胞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并已成為全球高質量論文的主要貢獻國之一。但與之形成較大反差的是,我國重大原始創新成果依然缺乏,“卡脖子”的問題依然明顯存在。這意味著基礎研究的源頭知識供給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卡脖子”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撐不夠。
2020-06-05 16:18
普遍認知的顛覆性技術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合成生物學、基因組編輯、可控核聚變等。發展顛覆性技術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顛覆性技術以快速潛入和替代的方式顛覆傳統技術或主流技術,并引發相應規則和格局的變革,其影響具有潛在性、劇烈性、系統性。
2020-06-05 15:15
隨著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不斷深化,如何制定適應當前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趨勢、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國際科技合作政策,是現階段亟待思考的問題。新時期,應始終重視國際科技合作在各領域的布局,充分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有效發揮科技創新合作的先導作用,同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科技創新需求對接,打造“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加強創新成果共享。
2020-06-05 15: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而科技創新能力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競爭的基本驅動力量。當前,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科技發展還處于“大而不強”的局面。中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科技制高點占有能力、科技領域話語權與引領能力指標與美國差距顯著,僅為美國的?25%?左右;基礎支撐能力為美國的?40%?以上;科技貢獻能力指標與美國差距最小,但仍僅為?50%?左右,中國與美國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差距顯著。
2020-06-04 16:40
空間治理能力相對落后也就成為我國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突出“短板”。當前,黨中央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建成美麗中國,而美麗中國的載體是國土空間。因此,無論是目標導向,或是問題導向,實現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表決定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表。即使是著眼于空間治理的各類主體,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和應用程度,都將是空間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強國建設中,面向中國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適應策略的形成,對中國實現從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社會的轉型和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020-06-04 09:28
科研將告別“個人英雄時代”,個體科學家、業余科學家的發展空間日趨縮小。與歷史上的“科學偉人”不同,當前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需要更多的領導能力和綜合能力——只有率領團隊,并獲得巨大支持,才能成功作出重大科學成果。
2020-06-03 16:53
新基建有近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內在需求,但不宜泛化,要著眼長遠,有系統性、質的“代際”飛躍。
2020-05-25 13:2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財政部和世界銀行集團組建的聯合課題組,用了兩年多時間,分析中國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關鍵挑戰,產生了《創新中國: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增長新動能》報告。
2019-09-17 15:43
“我國的產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并使之轉化為自主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開發平臺,培養鍛煉自己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實踐。” 9月12日,科學技術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以“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七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2019-09-12 16:49
“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格局的關鍵變量,如何準確研判大勢、找準定位,更好地聚焦國家使命和國家目標,真正成為推動我國創新發展不可替代的關鍵力量,是國家科研機構必須解決好的根本性問題。”9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以“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七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2019-09-12 16:37
“把科技創新作為各項工作的著力點、切入點和邏輯起點,以科技強國建設保障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這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9月12日,科學技術部部長、黨組書記王志剛在以“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七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2019-09-12 15:41
”杜祥琬表示,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發展道路。杜祥琬表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啟動是科學家的戰略眼光和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凝練我國的戰略需求。”杜祥琬表示,863計劃以國家目標作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國一盤棋、建設國家隊,建設糾錯機制、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2019-09-12 15:24
近?20?年來世界科技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隨著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不斷蓄勢,世界已經進入以創新為主題、以創新為主導的新時代,全球科技領域的、國家間的科技創新格局加速調整和重構,而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對科技創新格局調整和重塑起到重要驅動作用。
2020-05-25 11:35
版權所有: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3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