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維權難引發委員和專家擔憂
3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楊志福委員連夜準備了一份通過政協轉給中央的社情民意,希望借此表達很多委員和專家共同的擔憂:“18億畝耕地的紅線能否守得住?”這份社情民意的形成與一位農業學專家的緊急求助有關。
身為農業界別委員,楊志福委員一直最為關注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問題。昨天,楊志福委員在會議駐地接待了一位來訪客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程漱蘭教授。
兩位專家——一位是71歲、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另一位是59歲的大學教授,盡管素昧平生,但對土地和農民的共同關注很快拉近了兩位學者的距離。
話題圍繞著一樁農民的耕地被非法侵占的案件展開。程漱蘭教授感慨地說:“我非常不幸地被中央電視臺請去做了一次評論,就陷入了這一場糾紛中。”
程漱蘭介紹說:“這是一起地方政府違規征地的典型案件:2003年春,以啤酒瓶為主要產品的山東升華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用每畝3000元就‘圈’走了新泰市谷里鎮北谷里村最后一片77.74畝水澆地;而理應承擔耕地保護和農民利益保護責任的諸多公共職能部門,不顧農民的反對,幫助公司‘完成’了全套程序使之成為‘合法’,聯手將違法違規‘落到了實處’。”
2003年11月本報率先以《簽了30年承包合同的土地說沒就沒了?》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之后,中央電視臺以此為由作了一期節目《沉重土地輕如紙》,程漱蘭受邀作為嘉賓對此進行評論。
讓程漱蘭始料未及的是,2005年9月,她接到了北谷里村村民的求助:輿論監督并未對當地產生任何作用,被征用土地的4/5一直荒蕪著,222.7251萬元征地補償款中,有200萬元未見蹤影。
程漱蘭立即將農民的反映材料分別轉給了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等部門,不料均無結果。程教授兩次親赴山東實地調查,寫下了長達59頁的舉報信,向多個部門實名舉報這起地方政府主導的違法違規征地案件。但半年多過去了,如同泥牛入海。
程漱蘭教授說:“一個典型的個案得到解決所產生的意義,勝過100個文件!總理報告里說要將耕地面積控制在18億畝的紅線內時態度非常堅定,但是通過我的經歷,我發現農民的土地一旦被侵占,維權太難了!土地保護本來有多個環節可以控制,為什么每個環節都失控了?這讓我對18億畝的紅線能否守得住,非常擔心!”
程漱蘭的擔憂并非沒有根據,盡管“土地調控風暴”一波又一波,但北谷里村的農民連“微風”都沒有感覺到,更讓人擔憂的是,近在咫尺的鄰村又有上百畝的連片耕地在2006年的秋收后被“以租代征”,已經以“風暴”的速度建起了廠房!
楊志福委員說,小組討論時,多位委員都對此表示了同樣的憂慮。他自己也曾多次接到過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失地農民的投訴。但唯一解決的只有浙江大學城一樁。當時,楊委員得知浙江要建大學城,占地180平方公里,相當于1990年的杭州城那么大,楊委員以社情民意的形式反映上去,引起中央領導的重視,大學城項目被制止。
“我現在最怕的就是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轉來轉去,最后反映的問題又回到了下面。然后他來告訴你,反映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你能怎么辦?”楊志福委員有些無奈。
“這一年多來的經歷讓我和我的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糾正違法征地真是大象屁股推不動嗎?這樣下去,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學生們講解、不知道如何參與類似評論,不知道如何向單純的學子們解讀‘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一定要守住、一定能夠守住,更無言以對北谷里村那188戶失地農民了。”
楊志福委員被程教授的認真執著打動了。他表示,這雖然是個案,反映的卻是一個普遍問題,地方政府為了部門利益繼續占地甚至占而不報的現象,仍在一些地方蔓延。他一定會以政協委員的名義將問題反映上去。
為了農民的利益,兩位學者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記者 朱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