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產任務。
1.確保完成航天產品科研生產任務。(略)
2.加強航天產品研制生產條件建設。
繼續開展產品研制保障條件建設和批生產技術改造,通過產品保障條件建設與能力建設的有機結合,提高任務保障能力,全面推進任務能力結合型航天建設。
生產線技術改造。建設一批工藝先進、專業安全、精益敏捷的生產線,優化批生產流程,健全規章制度,建立較完善的航天產品批生產體系。
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研制保障條件建設。以打通研制線為目標,結合研制單位實際情況,以數字化建設為突破口,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建設基于信息化協同工作的設計、制造一體化研發平臺。
3.提高航天產品基礎研發能力。
建設航天系統研發平臺,滿足加強基礎研究和超前保障的雙重需求。
核心能力基地。統一配置共用輔助設施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在研制生產中起骨干作用、具備核心能力的研制生產基地。建設和完善風洞、試車臺、微波暗室、定標場等多種重大試驗驗證設施和目標特性、結構強度等基礎性研究試驗基地。
關鍵基礎產品研發條件。開展有效載荷等關鍵基礎產品研發和工程化條件建設,解決長期制約航天發展的關鍵基礎產品問題,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4.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制造業水平。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持續推進“設計上臺階、工藝上水平、驗證上規模”,提高航天制造業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為支撐平臺,初步完成先進設計與試驗測試、先進制造與質量保障、先進生產管理三大體系的數字化建設,實現三大體系的集成信息共享,形成快速研發、柔性生產和敏捷管理的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縮短航天產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著力解決航天產品研制和生產過程中污染、高耗能和不安全問題,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大力推行環保節約型加工,優先使用綠色含能材料和清潔能源。
(二)啟動并實施重大科技工程,帶動科技跨越發展。
1.載人航天工程。
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以及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重大技術,建立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后續工作。
2.月球探測工程。
工程將分三期實施。“十一五”期間將重點實施一期工程,實現繞月探測,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對月球資源的分布規律和月球表面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探測,并對地月空間環境進行探測。同時,將深入開展二、三期工程論證,并適時啟動工程研制工作。
3.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
重點發展基于衛星、飛機和平流層飛艇的先進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及與之配套的地面設備。
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在2010年前,通過對北斗導航試驗系統進行完善,滿足我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并進行全球系統組網和試驗工作,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同時,推動衛星導航系統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領域的應用。
5.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
完成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氫氧發動機研制工作。按照“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的基本原則,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工程研制工作。在“十一五”期間掌握關鍵技術,適時完成基本型工程研制,形成近地軌道可覆蓋10噸至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可覆蓋6噸至14噸的運載能力。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
1.加強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
瞄準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重點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國產核心器件和關鍵材料應用率大幅提高。
信息與電子科學與技術:天基信息獲取、信息傳輸、目標與空間環境特征分析等基礎理論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技術:高性能結構材料、復合材料、輕質耐高溫材料、納米材料等基礎理論與技術。
動力與能源科學與技術:電推進等先進推進技術,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沖壓發動機、新型燃料等動力技術以及氫能源電池等新型能源技術。
關鍵基礎元器件:(略)。
微型傳感器技術:微機電系統應用(MEMS)、微機械結構的加工制備等技術。
先進工業技術:先進試驗測試與驗證、先進制造、先進生產管理、模擬仿真、特種工藝裝備等技術。
2.突破關鍵技術。
突破制約航天發展的關鍵技術,增加航天核心技術儲備,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所占比重。航天專利數量年均增長30%以上。
運載火箭技術:先進上面級技術、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等。
衛星系統總體、平臺等技術:系統優化設計、衛星編隊組網技術;先進控制技術;近空間飛行器平臺技術等。
衛星有效載荷技術:通信有效載荷技術;遙感有效載荷技術;時空測量有效載荷技術。開展對地觀測衛星有效載荷關鍵技術攻關及工程化研制。
深空探測技術:深空飛行總體、能源、電磁波探測、測控、著陸及表面探測、機器人、返回、行星際探測等技術。
衛星應用技術:遙感衛星定量化與業務化應用、空間數據融合、微波遙感應用、超光譜遙感應用等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高速數字數據直播/廣播傳輸、網管技術、應急衛星通信等技術;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技術;地面系統的總體設計與集成、多任務地面運行管理控制、數據處理、數據存儲管理、共享與分發等技術。
(四)加快空間技術發展,提高業務服務能力。
1.大力發展應用衛星。
提高各類應用衛星的性能和業務服務能力,加強試驗衛星與業務衛星的有機銜接,確保衛星應用的連續性。
對地觀測衛星。增加現有靜止軌道氣象業務衛星的數量,提高其性能與可靠性;研制、發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水色衛星和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和高分辨率立體測圖衛星;初步建成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開展新型地球資源衛星、新型氣象衛星、新型海洋衛星、干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重力場探測衛星、電磁地震監測衛星研究。加強對地觀測衛星領域的頂層統籌規劃和綜合利用,初步形成全球、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分辨率、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
通信廣播衛星。進一步推動我國廣播電視衛星直播系統工程,完成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公用平臺飛行驗證,并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和產業化能力。進一步完善我國通信廣播衛星平臺系列。開展我國用于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應急移動通信的公益性衛星,寬帶多媒體衛星,音頻視頻衛星的研究。
導航定位衛星。完善北斗導航試驗系統,建成滿足我國及周邊地區用戶需求的衛星導航系統,建立業務服務系統。
空間“育種”衛星。繼續推進空間“育種”衛星工程,促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技領域的應用。
2.開發新技術試驗衛星。
研制并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建立起有效快速的對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以及新應用領域進行飛行試驗的“平臺”,積極支持開展微小型衛星研制及技術試驗。
3.實施航天產品高可靠、長壽命工程。
重點開展衛星通用產品可靠性改進與試驗驗證、設計與工藝定型、產品型譜研究等;提高現役應用衛星在軌使用壽命;開展現役運載火箭適應性改造,提高發射可靠性和適應性。
(五)積極拓展空間應用,提高航天產業發展能力。
1.完善產業鏈。
進一步完善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以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業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航天產業。加強衛星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開發,國產化率大幅提高。提高衛星地面設備及軟件研制生產能力,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衛星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研發制造企業。
2.大力開展衛星對地觀測應用。
進一步推動對地觀測衛星在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區域和城鄉規劃、環保、減災、地震、氣象、交通、海洋、測繪等領域的業務應用。拓展衛星應用領域,積極構建基于國產衛星的若干重大業務運行應用系統。提高衛星業務測控能力;實現遙感衛星對全球數據的準實時獲取;完善現有氣象、資源、海洋衛星地面系統,統籌建立國家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和應用中心,建立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減災應用中心和衛星測繪應用中心等專業應用機構;實現以高分辨率衛星為主的數據源共享;進一步完善我國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建設我國遙感衛星幾何校正場,初步形成我國遙感衛星定量化應用的海上和陸地支撐設施體系;制定衛星數據標準,加強標準產品生產能力建設;開展基于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等陸地觀測衛星的產業化應用示范工程;加強衛星應用培訓;著力培育重大行業衛星應用規模化、業務化能力;進一步拓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數據的產業化應用市場。
3.進一步拓展衛星通信廣播應用。
發展衛星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繼續發揮衛星通信廣播在“村村通電視電話”工程中的作用;開發寬帶多媒體衛星、音頻視頻衛星及移動通信衛星應用等新型業務;積極推動衛星傳輸在建設數字電視網絡中的應用;拓展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擴大衛星運營服務市場;開展通信廣播衛星產業化應用頂層體系設計和政策研究。衛星通信廣播應用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30%。
4.深入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
全面完成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產業化專項,在共享平臺與支撐體系、關鍵技術與基礎產品、典型應用與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開展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國際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綜合利用研究,深入開展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應用推廣工作,擴大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規模,以綜合大型應用系統建設為重點,突破多導航系統兼容與互操作等關鍵技術,促進衛星導航與移動通信等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衛星導航通信服務平臺,高精度廣域差分系統服務平臺,地圖與地理信息在線服務平臺。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35%。
5.促進航天先進技術的市場轉化,培育形成若干知名品牌。
擴大航天高技術的輻射帶動效應,形成若干具有重大市場影響力的產品。
提升微電子、計算機及系統應用等信息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形成新材料產業化能力;大力推進太陽能電池、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向民用市場轉化。
以“育種”衛星、航天搭載為手段,開展空間“育種”和航天生物制品研究,培育出具有社會價值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種子、新的航天生物制品,發展新的相關產業。
6.穩步推進服務業與對外貿易發展。
改進并完善現有衛星發射服務體系,提高發射服務質量,降低發射成本,努力擴大對外發射服務市場;提高衛星運營服務水平和效益,擴大衛星應用的增值產品種類,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增加業務服務內容。
積極促進對外經貿發展。實現衛星整星出口的突破,履行好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衛星出口合同,進一步拓展我國各類應用衛星(特別是商業通信衛星)和部件的國外市場;大力推進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應用服務的出口工作。探索以多種形式承擔航天產品的外包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