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人際關系。自從有了國家,就有國際關系。自從有了現代化,就有現代化過程的國際互動。事實上,現代化本身就包含了國際關系的全面轉型(Morse 1976),包括國家性質、外交政策、國際體系、國際價值和國際社會的轉型等。盡管國家內部事務和國際事務是相互關聯的,但是,國際事務有自己特殊的性質。一般而言,關于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的研究屬于國際政治學的范疇。關于國家現代化與國際環境和世界現代化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簡稱國際現代化研究,它是廣義現代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圖2-1)。關于國際現代化的事實、特征和規律的系統表述,就是國際現代化理論。雖然經典現代化研究做了大量國際比較,并“把國際一體化視作現代化進程跨越國界的延伸”(Black 1976),但其重點是國家內部的社會變遷,沒有系統研究國際因素對國家現代化的作用,相對忽視國際環境的影響。國際現代化研究旨在解釋國家現代化的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
現代化涉及人類文明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國家現代化與國際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必然是全方位的。國家現代化的國際互動是跨國進行的,大致包括整體互動(國家現代化與世界、區域和周邊國家現代化的國際互動)、分領域互動(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國際互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國際互動涉及互動能力、互動過程、互動結構、國際體系、國際制度和國際觀念等。國際現代化理論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應是多元的,因為不太可能用單一理論去解釋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現象。本報告提出的解釋只是一種理論探索。
經典現代化的國際分析
世界現代化是18世紀開始的,現代化研究則是20世紀起步的。在20世紀50和60年代,現代化研究的重點是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和特征,相對忽視國際環境對國家現代化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出現在學術舞臺上。它們既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種批判,也是對經典現代化的國際因素分析(表2-1)。
美國學者內斯特認為: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對當代關于全球政治經濟性質爭論的貢獻(內斯特 2005)。如果說,經典現代化理論關注國家內部發展,那么,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分析了國際關系對國家發展的作用,依附理論關注現代化過程的欠發達現象,世界體系理論關注現代世界體系的變化,它們都認為中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關系是剝削和被剝削關系。依附理論不能解釋東亞工業化國家的成功,并受到質疑。
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它試圖用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依附關系,來解釋邊緣國家的欠發達現象,并把欠發達歸咎于外部原因。依附理論文獻浩瀚,支派眾多,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系統的理論表述和完整的理論結構。
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依附理論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爭議的。經典現代化理論闡述現代化過程的規律和特征,包括先進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以及對后進國家的政策意義。依附理論采用依附關系解釋現代化過程中的欠發達現象,并提出政策建議。歷史經驗表明,不同國家不太可能齊步走,世界現代化過程必然伴隨發達和不發達現象。發達國家是現代化國家,欠發達國家是非現代化國家。既然欠發達現象是現代化的一個客觀事實,那么,關于欠發達現象的理論解釋,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支理論,應該說是可以成立的。
1、依附思想的興起
在過去300多年里,不發達現象普遍和持續存在。雖然關于欠發達(underdevelopement)沒有統一定義,但一般而言,欠發達是指國家發展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狀態;造成欠發達的原因是多樣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如何解釋欠發達現象,是發展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面臨的一個課題,也是被經典現代化理論忽視的一個問題。經濟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不發達學說”等,對欠發達問題有不同解釋(吉爾平 2006)。
經濟自由主義者認為:建立在自由貿易、專業化和國際分工基礎上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促進了國內的發展;商品、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最佳效果,從而使發展從發達國家傳向不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國際援助和外國投資,欠發達國家經濟獲得了出口市場、資金和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技術。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相互依存和經濟聯系往往有利于后者。發展的失敗要歸咎于國內市場不完善、經濟效率低下和社會僵化。政治腐敗,寄生性社會結構和官僚結構,未在教育、農業和其他作為經濟發展前提的部門進行適當投資,這一切都束縛了那些國家的手腳。盡管發達國家通過針對第三世界出口的保護主義政策等限制性措施確實會妨礙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可以通過對外援助加速它們的經濟發展,但是每個國家自己應對重大的變革負責(吉爾平 2006)。如果國際貿易是公平貿易,自由主義的觀點是有說服力的。可惜的是,公平貿易并不是世界貿易的客觀現實。
吉爾平(2006)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包括:資本主義是世界范圍的一種動態性、擴張性經濟進程;到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已經從英國擴展到整個西歐;通過帝國主義擴張,它最終會包容整個世界;資本主義完成歷史使命后,會讓位于社會主義。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同時也認為它是一種進步力量,因為沒有它,亞洲和非洲的欠發達國家不會覺醒。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改造傳統社會,把世界結合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列寧認為,向殖民地和附屬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專業知識,將會幫助殖民地的發展,同時也會妨礙發達國家的發展,使欠發達國家有機會趕超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
“不發達理論”是關于欠發達問題的各種思想觀點的一個集合。它的實質內容是:國際資本主義經濟井然有序地運轉,使欠發達國家經濟畸形和得不到發展,這是世界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征。發達國家通過不等價交換,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所以要對第三世界的貧困負責。結構主義認為:自由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往往維護或實際上增加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世界經濟是以高度工業化國家為中心、以欠發達國家為外圍組成的;中心國家出口工業品,外圍國家出口初級產品,初級商品和工業品價格相差越來越大;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之間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依附理論取代結構主義,成為對第三世界不發達的最重要解釋(吉爾平 2006)。
2、依附理論的觀點
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的依附理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種混合物。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性質和運動;(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或聯系;(3)依附國本身的內部特征。根據多斯桑托斯的觀點:“所謂依附,我們指的是若干國家的經濟受到它們所依從的另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擴大的制約。”依附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和經濟矛盾,迫使資本主義向世界經濟中的欠發達外圍擴張;由于母國消費不足和利潤率降低,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控制和剝削欠發達國家;這就導致工業中心和依附性外圍之間的等級統治結構。雖然依附理論形形色色,但有一個共同認識:欠發達國家之所以不夠發達,主要源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外部力量,而非源于這些國家政策本身。欠發達國家的不發達和資本主義的發達,都是國際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這種歷史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國際經濟和政治權力平衡繼續傾斜,有利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在絕對意義上說處于依附地位的欠發達國家也在前進,但在相對意義上說,它們始終是落后的。關于造成不發達的機理存在不同觀點,如剝削論、帝國主義疏忽論和依附性發展論等,但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資本主義造成了不發達,依附造成了不發達(吉爾平 2006)。
依附性發展或關聯發展是依附理論的新發展。他們承認巴西和韓國等欠發達國家的經濟取得的成就,認為在某些條件下依附關系可以導致經濟迅速增長,但是這種增長不屬于真正的發展,因為它并沒有帶來民族獨立。依附理論還認為,國際資本主義中心和第三世界現有資產階級顯貴合作,把該國納入世界經濟的軌道,阻礙了該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政治獨立。這些顯貴抵制自己特權的喪失,并依靠外部勢力維持著政權。依附理論羅列了經濟持續依附的9個不良后果(吉爾平 2006)。
(1)過度依賴價格經常波動的原料出口,造成國內經濟不穩;
(2)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持續存在;
(3)跨國公司投資和依附性工業化,破壞當地創業和創新,并把該國變為搖錢樹;
(4)外國公司控制關鍵工業部門,并在資本市場排擠當地公司;
(5)引進不適用技術,即資本密集型技術,而不是勞動密集型技術;
(6)在中心國家高技術和外圍國家低技術之間進行國際分工;
(7)阻礙以國內技術和管理方法為基礎的自主或自立的發展;
(8)扭曲當地勞動市場,跨國公司的工資比較高;
(9)對外國資本的依賴通常促進獨裁政府的建立,這種政府與外國公司合作,并向外國公司提供它們需要的政治穩定。
新殖民主義認為,殖民主義僅僅是被一種更加狡猾和仍然有效的剝削方式所替代;新獨立國家在技術、金融、市場和產業等方面仍然依附于它們原先的宗主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
北京大學尹保云教授認為(2001),依附理論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結構主義依附理論,以普雷維什等人為代表,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中心—外圍”依附關系,它們之間的國際貿易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其二,激進的依附理論,以弗蘭克、阿明等人為代表,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發展理論中的反映,認為是資本主義造成了欠發達,主張外圍國家與中心國家脫鉤,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其三,依附發展理論,以卡多索、費爾南德斯、埃文斯等人為代表,強調國家的作用,認為發展中國家在“依附”條件下可以獲得發展。
3、依附理論的局限
依附理論認為,在歷史上發達核心國家通過剝削和榨取邊緣國家的人力資源和原料等,使發展中國家處于從屬地位;現在工業化國家的政府和跨國公司通過向發展中國家的統治精英行賄并與當地資本家進行合作,從而實現對該國政治和經濟機構的有效控制,進一步延長了這種依附關系;正是這種剝削關系模式的存在,使西方國家現代化和富裕程度較高,從而造成不發達國家的貧窮落后以及對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的依賴(皮爾遜和巴斯亞里安 2006)。顯然,依附理論所描述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依附理論主要以拉美國家的現代化的不成功經驗為基礎的。它過分強調了拉美國家的經驗,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
(2)與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經驗不符合。東亞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在幾十年前還是第三世界的成員,現在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3)過分強調發展的外部因素,相對忽視落后的內部原因。把欠發達現象完全歸咎于資本主義和外部原因,有失偏頗。
(4)過分強調依附的負面效應,忽視依附的正面效應,如國際援助和技術擴散等。
(5)忽視資本主義擴張的客觀進步意義,資本主義擴張伴隨著工業文明的擴散。
(6)缺少系統的理論體系等。(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