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領導干部眼里,“輿論監督”是個鬧心詞兒,或視為洪水,或看作添亂,讓媒體常有輿論監督環境不盡如人意之嘆。
但從近期報道來看,情況頗有改觀。
從江西、廣西提出新聞也是生產力、軟實力,到廣東省領導歡迎網友“灌水”“拍磚”,云南明確將媒體監督作為問責行政首長的依據之一……各地不約而同,高調力挺,表明輿論監督正在成為一些地方推動“善政”的工具。
是什么導致這種變化?
輿論監督在施政者心中的地位,實際上是順著民主政治不斷進步這條主線,漸漸走強的。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最近感慨:“對媒體監督職能的認識,我們經過了3個階段:首先是害怕監督,如臨大敵;第二階段是不怕監督,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現在我們認識到,要辦好一件事情,必須歡迎媒體監督。”
從反感到歡迎,這樣的認識歷程背后,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理念的漸入人心和保障群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時代要求。“只有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當中央政府強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并以一套監督體系予以保障時,輿論監督便不僅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對干部執政的一種要求。
近年來,黑磚窯事件、廈門PX事件、華南虎事件,樁樁件件輿論監督,也不斷地深化著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輿論監督從來就不僅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更是民主政治的利器。在今日中國政治生活中,輿論監督必將成為一種常態,每個施政者都身居其中、不容回避。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使輿論監督依托于一個更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的新型大眾媒體,從而更深入地嵌進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監督的力量,從未像今天這樣蔚然壯觀;權力的運行,從未如今天這樣被要求公開透明。
目光敏銳的領導干部已經看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執政理念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如同在信息時代需要學會“數字化生存”,在建設民主政治進程中,黨政干部也得主動學會“在輿論監督中生存” ,以適應政務公開、黨務公開的時代潮流。
遺憾的是,一些人依然對此缺乏正確認識。綏德事件后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懷念“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華南虎事件中有關方面的反應遲緩,西豐事件的拘傳記者,都說明有的領導干部依然拒絕監督、應付監督、排斥監督,既不領會中央對領導干部的新要求,也不研究群眾對民主政治的新期待,結果面對監督準備不足,應對失據,表現出從理念到手段與現代社會要求明顯脫節。
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曾感慨,“輿論監督和媒體曝光是促進我們解決老大難問題的一種契機。”這也是今天眾多地方領導力挺“輿論監督”的重要原因——輿論監督成本低,見效快。善于將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改進工作的手段,反映了堅定的黨性,更體現了政治智慧,是新形勢下檢驗執政能力的一桿標尺。
輿論監督之興,黨和人民之福。愿更多領導干部,不僅熱情支持輿論監督,更能說到做到,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學會在輿論監督中工作,在民主政治中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