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全形勢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態勢保持總體穩定,但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主要力量重新分化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進程加快。大國關系出現新的深刻調整,既相互借重、合作又相互制約、競爭的局面不斷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繼續發展,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區域經濟合作持續發展,世界經濟出現新的增長,各國相互依存加深,共同利益增加。但是,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有新的發展,圍繞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戰略主導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伊拉克戰爭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產生深遠影響。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經濟安全面臨新的問題。
軍事因素對國際格局和國家安全的影響上升。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信息化成為提高軍隊戰斗力的關鍵因素,體系對抗成為戰場對抗的主要特征,非對稱、非接觸、非線性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世界主要國家調整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創新軍事理論,加快軍隊轉型。以信息化對機械化半機械化的軍事技術時代差仍在拉大,世界軍事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軍事力量對保障國家安全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嚴重。一些地區熱點趨于緩和,區域安全合作逐步深入,國際反恐斗爭取得進展,信息、能源、金融、環境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增強,打擊跨國犯罪、防止嚴重傳染性疾病蔓延和進行減災救災的國際努力不斷強化。但天下仍不太平,地緣、民族和宗教等沖突同政治經濟矛盾相互作用,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時有發生,國際恐怖勢力活動頻繁。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反對恐怖主義將是國際社會的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基本穩定。亞太依然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絕大多數國家以發展為主要政策取向,大國關系保持改善和發展勢頭,和平協商成為解決爭端的基本途徑,不同形式的安全對話與合作日趨活躍。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建設基本完成,并不斷擴大和深化政治、安全、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合作,在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發展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合作全面、快速發展。以東盟與中、日、韓為主的東亞合作不斷擴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政治、安全互信。東盟地區論壇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官方多邊安全對話渠道,對促進地區安全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朝鮮半島核問題已納入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的軌道,六方會談進程在討論實質問題和推進機制化等方面取得進展。印巴緊張局勢緩解,兩國保持了和平對話勢頭。
亞太地區安全形勢中的復雜因素也在增加。美國重組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強化軍事同盟關系,加速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日本加緊推動修憲進程,調整軍事安全政策,發展并決定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對外軍事活動明顯增加。六方會談基礎尚不牢固,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仍存在不確定因素??植乐髁x、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威脅依然嚴峻,走私、海盜、販毒、洗錢等跨國犯罪活動猖獗。許多國家面臨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的艱巨任務。
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形勢嚴峻。陳水扁當局肆意挑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圖謀分裂中國的“臺獨”活動明顯升級。它不斷鼓吹兩岸“一邊一國”的分裂主張,利用公投進行“臺獨”分裂活動,煽動島內民眾仇視大陸,大規模購買進攻性武器裝備。它并未放棄通過制定所謂“臺灣新憲法”走向“臺獨”的企圖,仍然伺機利用所謂“憲政改造”制造重大“臺獨”事變?!芭_獨”分裂活動日益成為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危害臺海兩岸及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最大現實威脅。美國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反對“臺獨”的立場。但是,美國繼續提升售臺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向臺灣當局發出錯誤信號,不利于臺海局勢的穩定。
在一個多元多樣又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中國國家安全環境總體得到改善,但也面臨新的挑戰。惡性發展的“臺獨”勢力、新軍事變革引起的軍事技術差距、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長期存在的單極和多極矛盾,對中國的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中國都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第二章 國防政策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是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
中國的國防政策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中國緊緊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努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運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綜合安全。
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目標和任務是: 制止分裂,促進統一,防備和抵抗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 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 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適應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的現代化國防,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持正常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制止“臺獨”勢力分裂國家,是中國武裝力量的神圣職責。中國政府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只要臺灣當局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停止“臺獨”分裂活動,兩岸雙方隨時可以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談判。中國人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外來干涉,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臺灣出售武器或與臺灣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如果臺灣當局鋌而走險,膽敢制造重大“臺獨”事變,中國人民和武裝力量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臺獨”分裂圖謀。
為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中國堅持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走復合式、跨越式發展道路。人民解放軍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立足國情和軍情,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推動火力、機動力和信息能力的協調發展,加強以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為重點的作戰力量建設,全面提高軍隊的威懾和實戰能力。
——實施科技強軍。人民解放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戰斗力,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發展,改造現役武器裝備,形成系統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創新和改進訓練體制、方式和手段,推動軍事訓練向更高層次發展。依靠國家經濟科技發展,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軍費使用的整體效益,走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道路。
——深化軍隊改革。人民解放軍根據現代戰爭形態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在改革創新中謀發展、求突破。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建軍和作戰的規律。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則,以組織結構調整和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建立和完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干、指揮靈便的軍隊體制編制。進一步調整和規范軍人與國家、軍人與社會以及軍隊內部的關系,形成有利于調動官兵積極性的政策制度。
——加緊軍事斗爭準備。人民解放軍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突出加強武器裝備建設、聯合作戰能力建設和戰場建設。堅持人民戰爭思想,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武裝力量整體效能和國家戰爭潛力的現代作戰體系。加強針對性演練,提高應對危機和處置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人民解放軍貫徹國家對外政策,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系。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和國際反恐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軍事交流,建立軍事安全對話機制,營造互信互利的軍事安全環境。參加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提高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學習和借鑒外軍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三章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人民解放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加強質量建設,積極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裁減軍隊員額20萬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是軍隊建設的既定方針。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已經完成兩次大規模裁軍,共裁減軍隊員額150萬。2003年9月,中國政府決定,2005年前再裁減軍隊員額20萬,軍隊總規模將保持230萬人。這次裁軍在壓縮規模的同時,著重優化結構、理順關系、提高質量。
改善官兵編配比例。通過精簡機構,減少副職領導干部、部分干部崗位改由士官擔任或實行聘用制等,大幅減少干部數量,使全軍官兵的編配比例得到優化。
完善領導指揮體制。重點精簡軍以上機關和直屬單位,減少指揮層次,健全作戰指揮體系,強化指揮功能。調整機關職能,撤并部門,減少內設機構和人員,機關機構和人員均減少15%左右。
優化軍兵種結構。精簡陸軍,減少裝備技術落后的一般部隊,加強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建設。優化部隊內部編成和軍兵種規模結構,提高各軍兵種高新技術部隊的比例。
深化聯勤保障體制改革。繼續實行以軍區為基礎的聯勤保障體制,擴大聯勤保障范圍,精簡后勤機構和人員,將軍兵種領導管理的后方醫院、療養院和通用物資倉庫劃歸聯勤系統統一整編。逐步實現三軍一體化的聯勤保障體制,提高綜合保障效益。
調整院校體制編制。健全軍地并舉培養軍事人才的體制和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任職教育為主體、軍事高等學歷教育和任職教育相對分離的新型院校體系。按照規?;?、集約化辦學的要求,優化院校體系結構,精簡部分軍地通用或同類數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駐一地或任務相近的院校。
加強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建設
人民解放軍在繼續重視陸軍建設的同時,加強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建設,謀求作戰力量結構協調發展,提高奪取制海權、制空權以及戰略反擊能力。
海軍擔負著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任務。海軍擴大近海防御作戰空間和防御縱深,加強、完善海戰場建設,增強在近海遂行海上戰役的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按照精干、頂用的原則,減少領導指揮層次,對各種作戰力量進行科學編成,突出海上作戰兵力特別是兩棲作戰兵力建設。加快更新海軍武器裝備,重點發展新型作戰艦艇,以及多種專用飛機和配套裝備,提高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參加諸軍兵種聯合演練,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和海上綜合保障能力。
空軍擔負著保衛國家領空安全、保持全國空防穩定的任務??哲娺m應信息化空中作戰要求,逐步實現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重點發展新型戰斗機、防空反導武器、信息作戰手段和空軍指揮自動化系統,培養適應信息化空中作戰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多兵種、多機種合同作戰訓練,提高空中打擊、防空作戰、信息對抗、預警偵察、戰略機動和綜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總體規模適度、編成結構合理、武器裝備先進、系統配套集成、信息支援和作戰手段完備的空中防衛作戰力量。
第二炮兵是保衛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力量,主要擔負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第二炮兵通過加強導彈武器的改進和研發,提高導彈武器和指揮、通信、偵察等配套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初步形成核常兼備、射程銜接、威力和效能明顯增強的武器裝備體系。建立了以工程院院士和導彈專家為骨干的人才隊伍,超過70%的軍官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訓練改革,縮短新型武器裝備形成戰斗力的周期。緊貼作戰實際,開展導彈發射訓練和近似實戰條件下的戰備演練,部隊的快速反應和精確打擊能力不斷提高。
推進信息化建設
人民解放軍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堅持應用主導、創新求實、人才為本、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和實踐。
二十多年來,人民解放軍以指揮自動化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軍隊作戰領域的信息化水平。組織實施了一批軍事信息系統重點工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各級指揮機關和作戰部隊指揮手段明顯改善,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在軍隊日常業務工作中日益普及,作戰信息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戰武器系統信息技術含量不斷增加。中央軍委先后批準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自動化條例》,明確了指揮自動化建設目標和有關政策法規。
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解放軍致力于全面推進以軍事信息系統和信息化主戰武器系統建設為主體、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和保障的軍隊信息化建設。在信息化建設中,堅持戰斗力標準,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強集中領導和統籌規劃,創新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優化管理體制和部隊編制,完善法規和標準體系,重視培養信息化人才。加強軍事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主戰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改造,充分開發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注重提高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利用國家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有利條件,建立軍民結合的科研生產體制和信息動員機制,實現軍隊信息化建設與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相互促進。
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
人民解放軍把武器裝備作為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依托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適應國家安全需要,不斷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進程。
為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建設注重頂層設計,堅持走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努力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精干高效、整體優化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
優先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新型信息化作戰平臺和精確制導彈藥,研制新型電子對抗裝備,著力增強精確打擊能力和信息作戰能力。
加快改造老舊裝備。一批技術落后、性能下降、使用維修成本高的老舊裝備正在逐步退出現役。有選擇、有重點、有步驟地改造部分現役主戰裝備,通過“嵌入”先進技術,研制新型彈藥,整合指揮控制系統,恢復或提高了現役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
不斷提高裝備綜合保障水平。堅持立足現有裝備,把武器裝備成建制、成系統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適應主戰裝備發展,配套研制新型通用和專用保障裝備,加強以新裝備為重點的維修和技術支援力量建設,重點加快培養新裝備的使用、維修和管理人員,使部隊裝備的綜合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保證了軍事斗爭準備的需要。
實施人才戰略工程
2003年8月,中央軍委制定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提出力爭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擁有一支懂得信息化戰爭指揮和信息化軍隊建設的指揮軍官隊伍,一支善于對軍隊建設和作戰問題出謀劃策的參謀隊伍,一支能夠組織謀劃武器裝備創新發展和關鍵技術攻關的科學家隊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裝備性能的技術專家隊伍,一支能夠熟練掌握手中武器裝備的士官隊伍。人才戰略工程分兩個階段實施: 2010年前使全軍人才狀況明顯改觀,作戰部隊人才建設大幅躍升;2011年到2020年,實現人才建設大的跨越。
近年來,人民解放軍發揮軍隊院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生長干部培養已基本實現本科化,軍隊院校職能正在由以學歷教育為主向任職教育為主轉變。逐步實現軍地通用人才主要依靠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已有90余所普通高等學校承擔為軍隊培養干部的任務。實施“高層次人才強軍計劃”,近30所重點普通高校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緊缺專業碩士。在軍事院校開辦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大軍區職和軍職領導干部高科技知識培訓班、軍兵種知識交叉培訓班等班次,選送數百名軍隊干部入中央和省級黨校學習。有計劃地組織作戰部隊師旅主官出國考察,增加軍事指揮軍官出國留學數量。
加強聯合訓練
人民解放軍適應現代戰爭的主要特點和樣式,加強各個層次的諸軍兵種聯合訓練,提高聯合作戰能力。
深化聯合戰役訓練。全軍以作戰任務為牽引,突出針對性訓練、聯合作戰訓練和高級領率機關訓練,成功組織了一系列重大聯合戰役訓練活動。強化作戰問題的研究演練,加強作戰理論、訓練法規和網絡系統等基本建設,探索聯合戰役的作戰指導、作戰指揮和訓練方法,提高了各級指揮員組織指揮聯合作戰的能力。
開展聯合戰術訓練。為適應戰術層次聯合作戰的需要,全軍通過區域協作的形式,使駐地相鄰的諸軍兵種部隊打破軍種界線,加強聯系與合作,開展聯合戰術訓練。2003年9月,總參謀部在大連地區組織全軍軍事訓練區域協作觀摩交流活動,總結開展軍事訓練區域協作經驗,探索聯合戰術訓練新途徑。
改進聯合訓練手段。經過多年的發展,基地化訓練、模擬化訓練、網絡化訓練取得明顯進展。全軍各種類型師、旅、團級作戰部隊的合同戰術訓練初步實現基地化,初步建成各軍兵種戰役、戰術指揮訓練模擬系統和“全軍院校作戰(聯合)實驗室訓練模擬系統”,建成各軍區、軍兵種和各級指揮院校局域網互聯互通的軍事訓練網絡系統。
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院校加強聯合作戰教育,初級指揮院校進行聯合作戰基礎知識教學,中級指揮院校進行各軍種戰役、軍種合同作戰教學,高級指揮院校進行戰略研究和聯合戰役教學。部隊通過開展崗位練兵和區域協作訓練,采取集訓、相互觀摩、學術研討和聯合演習等方式,進行軍兵種知識和聯合作戰知識學習,促進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成長。
深化后勤改革
人民解放軍繼續推進后勤改革的深化、拓展、配套,努力提高快速、高效、綜合的保障能力。
推進三軍一體化保障進程。從2004年7月開始,在濟南戰區進行大聯勤改革試點。實行聯勤機關三軍一體。將目前的軍區聯勤部改稱軍區(戰區)聯勤部,作為戰區三軍部隊聯勤工作的領導機關,聯勤部機關的軍兵種干部比例由原來的12%增至45%。實行保障力量三軍一體。將戰區內軍兵種領導管理的后方倉庫、醫院、療養院和物資、工程等后勤保障機構,全部劃歸聯勤系統,進行統一整合、統一建設、統管共用。實行保障內容三軍一體。戰區內三軍部隊的后勤保障,不再劃分通用保障和專用保障,統一由聯勤系統組織實施。實行保障渠道三軍一體。將目前對軍兵種部隊保障的多個渠道,調整合并為聯勤系統一個渠道,減少供應保障環節,提高效率,形成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開展后勤裝備科研。兩年來,共完成92項新型后勤裝備的試驗定型,后勤裝備體制項目定型率達到93%,基本形成專業門類齊全的新一代后勤裝備體系,部分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4月,舉辦第四屆北京國際軍事后勤裝備技術展覽會。26個國家和地區340多個廠商參加展覽,16個國家軍事后勤代表團應邀出席展覽活動,并參加國際軍事后勤裝備技術發展戰略研討。
深化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化保障改革。2004年5月,全軍在先期試點和擴大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以分類保障、合理醫療、統定管理、持卡就醫為主要內容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軍人免費醫療、隨軍家屬優惠醫療、軍隊職工保險醫療相結合的新型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保障水平。出臺軍隊職工工資總額包干管理辦法和分流安置經費補助等政策,重點解決軍隊職工分流和轉制問題。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供應市場化、管理社會化,加大住房補貼兌現力度,提高軍人購房能力。
創新政治工作
人民解放軍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創新政治工作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充分發揮政治 工作的服務保證作用和作戰功能。
2003年12月重新修訂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堅持把政治工作作為實現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和軍隊履行職能的根本保證,明確提出政治工作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強調發揮政治工作的作戰功能。全軍廣泛開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主題教育,深入進行戰時政治工作的研究演練,加強各軍兵種和執行特殊任務部隊的政治工作,強化軍隊職能教育,增強憂患意識,激發練兵熱情,培育部隊的戰斗精神和優良作風。
人民解放軍堅持依靠法規制度推動政治工作創新發展。2004年4月,中央軍委頒布《中國共產黨軍隊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全委會、常委會、書記和委員的職責,完善了黨委議事決策的程序和原則。2004年2月,中央軍委頒布《關于加強軍隊高中級干部教育管理的若干規定》,制定和完善了團級以上干部個人學習檢查考核、專項教育、誡勉談話、思想政治素質考查、述職述廉、重要工作履職報告等制度。
人民解放軍重視思想文化建設。2001年至2002年,中央軍委共撥款1.4億元用于軍隊基層文化建設。近兩年,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相繼聯合印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裝備管理暫行規定》和《軍隊基層文化建設暫行規定》。從2003年起,全軍基層文化器材列入標準經費供應,實行列裝管理。2004年5月,召開全軍文藝創作座談會,制定全軍文藝創作五年規劃。軍隊每年出版2800多種圖書和音像制品。各部隊開展豐富多彩的軍營文化活動,促進了全面建設和戰斗力的提高。
依法從嚴治軍
人民解放軍貫徹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加強軍事法制建設,提高正規化水平,增強部隊戰斗力。
注重把治軍的優良傳統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要求用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規范軍隊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軍隊先后頒布和修訂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訓練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警備條令》以及新一代作戰條令等一大批軍事法規,已基本形成以條令條例為主體的軍事法規體系。2003年4月,中央軍委頒布《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條例》,規范了軍事立法工作。2004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全軍和武警部隊對現行軍事法規、軍事規章進行全面清理,統一組織編印軍事法規和軍事規章匯編,為從嚴治軍提供法規依據。全軍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和條令條例學習,舉辦不同層次的條令集訓,引導官兵依法履行職責。
維護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的權威性、嚴肅性,嚴格按照條令條例管理部隊。把作風紀律建設貫穿于經常性教育和管理,使官兵自覺遵守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通過嚴格的訓練,培養部隊嚴整的軍容、嚴明的紀律和雷厲風行的作風。2003年8月,中央軍委修訂頒布《軍隊基層建設綱要》,推動了基層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秩序的正規化??倕⒅\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兩次組成聯合工作組,對全軍從嚴治軍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全軍和武警部隊按照中央軍委的要求,開展整頓治理工作,促進了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的落實。
第四章 國防經費和國防資產
中國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依法管理和使用國防經費,保障軍事裝備、物資的采購供應,保護國防資產。
國防經費
中國政府依據國防法,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適應國防需求的變化,在國家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上,繼續適度增加國防費。2002年、200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為105172.34、117251.94億元人民幣。2002年、2003年中國年度國防費分別為1707.78、1907.87億元人民幣,2004年中國年度國防費預算為2117.01億元人民幣。
中國增加的國防費, 主要用于: (一)提高軍隊人員工資待遇。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時,保證軍隊人員工資水平能夠同步提高。比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統一的調資政策,提高軍官、文職干部、士官工資標準和義務兵、供給制學員津貼標準,以及增加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二)進一步完善軍人社會保險制度。2003年12月制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配偶隨軍未就業期間社會保險暫行辦法》,解決了軍人配偶隨軍未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險補貼待遇問題。(三)保障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中國再次裁減軍隊員額20萬,相應增加編余人員退役安置等經費開支。(四)加大軍隊人才建設投入。建立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改善軍隊院校條件,委托地方院校培養人才,確保軍隊人才戰略工程的實施。(五)適度增加裝備經費。為推動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和加強軍事斗爭準備,增加部分裝備建設經費。
近兩年來,中國年度國防費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基本持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絕大多數年份,中國國防費的增長率低于國家財政支出的增長率。
中國國防費的絕對額長期低于一些西方大國,占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也相對較低。2003年,中國國防費僅相當于美國的5.69%、日本的56.78%、英國的37.07%、法國的75.94%。
中國國防費的管理更加公開、規范,使用效益穩步提高。國防經費預算編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建立了新的國防費預算體系,推行零基預算方法和綜合預算制度。增強預算調控功能,優化國防費投向投量。完善國防物資、工程、服務的招投標采購制度,擴大資金集中支付的范圍。
軍事訂貨與采購
中國實行國家軍事訂貨制度,保障武器裝備和其他軍事物資的采購供應。軍隊武器裝備采購由總裝備部負責,軍隊物資采購由總后勤部負責。
2002年10月,中央軍委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采購條例》。2003年12月,總裝備部下發《裝備采購計劃管理規定》、《裝備采購合同管理規定》、《裝備采購方式與程序管理規定》、《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管理規定》和《同類型裝備集中采購管理規定》等配套規章,構成了裝備采購新的法規體系。近年來,裝備采購工作遵循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原則,逐步打破軍品行業部門界限,引入競爭機制,支持非軍工國有企業和高技術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采購方式由過去的定點采購加速向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和詢價采購等多種方式轉變,提高了裝備采購的整體效益,確保部隊以合理的價格采購到性能先進、質量優良、配套齊全的武器裝備。軍用計算機和網絡設備、車輛底盤、發電機組、方艙等通用性較強的裝備,已由各部門單獨采購向全軍集中采購轉變。
2002年2月以來,總后勤部根據中央軍委批轉的《深化軍隊物資、工程、服務采購改革總體方案》,相繼頒布《軍隊物資采購管理規定》、《軍隊物資招標管理規定》、《軍隊物資采購合同管理規定》、《軍隊物資采購機構審價工作管理規定》、《軍隊物資、工程、服務集中采購資金支付暫行辦法》和《軍隊物資、工程、服務采購審計規定》。軍隊物資采購遵循政府采購的基本原則,結合軍隊建設管理實際,全面實行分級管理體制和集中采購為主的模式,完善經費、計劃、采購的分工協作、相互制約運行機制,提高了物資采購的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和規模效益。部隊建設、訓練、科研、生活等所需24類1000多種物資,已納入集中采購范圍。納入年度預算、采購金額達到限額標準以上的采購項目實施招標采購,總部物資招標限額標準為50萬元。
國防資產保護
國防資產是國家為武裝力量建設、國防科研生產和其他國防建設直接投入的資金、劃撥使用的土地等資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用于國防目的的武器裝備和設備設施、物資器材、技術成果等。由軍隊依法占有、使用、管理的國防資產屬于軍隊國有資產。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實施辦法》,軍隊制定《軍隊國有資產管理規定》等30多個軍隊國有資產管理規章制度,使國防資產的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
各級人民政府和軍事機關共同保護軍事設施,維護國防利益。總參謀部在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主管全國的軍事設施保護工作。軍區司令機關主管轄區內的軍事設施保護工作。設有軍事設施的地方,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駐地有關軍事機關共同成立軍事設施保護委員會,其辦事機構設在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軍分區(警備區)和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武裝部。國家按照分類保護、確保重點的方針,通過劃定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對軍事設施實施保護,對沒有劃入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的軍事設施也采取適當保護措施。對作戰工程、軍用機場凈空、軍用通信、輸電線路和軍用輸油輸水管道、軍用無線電固定設施電磁環境、邊防設施、軍用測量標志依法進行保護。
總后勤部設有軍隊國有資產管理局,主管全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軍隊國有資產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各級后勤機關主管本級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近年來,全軍開展財產清查登記和實物資產計價核算管理,實施產權登記、資產評估、資產報告制度,有效規范國有資產管理行為,確保軍隊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圖表1:1997—2003年中國年度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
年度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比例
|
1.09
|
1.19
|
1.31
|
1.35
|
1.48
|
1.62
|
1.63
|
圖表2:1995—2003年中國國防費增長率與國家財政支出增長率(%)對比
金額單位:億元人民幣
圖表3:2003、2004年部分國家國防費比較
金額單位:億元人民幣
注: 圖內數據來源于上述國家公布的國防報告、財政報告或其他政府文告。2003年平均匯價1 美元折合8.2770元人民幣。2004年11月20日,1美元折合8.2765元人民幣。
圖表4:2003年度中國與部分國家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財政支出比例(%)的比較
第五章 兵役制度
中國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兵役工作管理體制
中國兵役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和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全國的兵役工作,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由國防部負責;各軍區按照國防部賦予的任務,負責辦理本區域的兵役工作;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軍分區(警備區)和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武裝部,兼各該級人民政府的兵役機關,在上級軍事機關和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辦理本區域的兵役工作;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依照兵役法規定完成兵役工作任務。兵役工作業務,在設有人民武裝部的單位,由人民武裝部辦理;不設人民武裝部的單位,確定一個部門辦理。
現役
現役是公民履行兵役義務的主要形式。在人民解放軍服現役的公民是現役軍人,包括現役軍官、文職干部和現役士兵。
現役軍官是被任命為排級以上職務或者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并被授予相應軍銜的現役軍人,分為軍事、政治、后勤、裝備和專業技術軍官。《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規定,現役軍官的主要來源是: 選拔優秀士兵和普通中學畢業生入軍隊院校學習畢業; 接收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 由文職干部改任;招收軍隊以外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其他人員。戰時根據需要,可以從士兵、征召的預備役軍官和非軍事部門的人員中直接任命現役軍官。
人民解放軍實行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F役軍官軍銜設三等十級,將官設上將、中將、少將,校官設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大軍區級以下的職務等級,分為大軍區、軍、師、團、營、連、排級。專業技術軍官最高軍銜為中將,等級分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
現役士兵包括義務兵役制士兵(稱義務兵)和志愿兵役制士兵(稱士官)。士官從服現役期滿的義務兵中選取,根據軍隊需要也可從非軍事部門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二年。士官實行分期服現役制度,第一、二期各三年,第三、四期各四年,第五期五年,第六期九年以上。士官分為專業技術士官和非專業技術士官。專業技術士官服現役的期限為第一至第六期,非專業技術士官和女士官服現役的期限原則上為第一期。
現役士兵的最低軍銜為列兵,最高軍銜為六級士官。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為列兵,第二年晉升為上等兵。士官軍銜分為三等六級,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
預備役
預備役分為軍官預備役和士兵預備役,經過登記服預備役的公民稱預備役人員。
預備役軍官從退出現役的軍官和文職干部、退出現役的士兵、人民武裝干部和民兵干部、非軍事的高等學校畢業學生、符合預備役軍官條件的其他公民中選拔。在預備役部隊任職和預編到現役部隊的預備役軍官為第一類軍官預備役,其他預備役軍官為第二類軍官預備役。預備役軍官分為軍事、政治、后勤、裝備和專業技術軍官,職務等級分為師、團、營、連、排級和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預備役軍官軍銜設三等八級: 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士兵預備役的年齡為18歲至35歲。根據年齡和軍事素質,士兵預備役分為第一類士兵預備役和第二類士兵預備役。
平時征集
中國每年征集服現役的人數、要求和時間,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命令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征兵命令,部署本區域的征兵工作。平時征集工作一般每年一次。
根據兵役法,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征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征集的,在22歲之前仍可以被征集。根據需要可以征集女性公民。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應在當年9月30日以前進行兵役登記。符合服現役條件的應征公民,經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兵役機關批準,被征集服現役。應征公民是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征; 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或者被判處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公民,不征集。
退役和安置
現役軍官達到平時服現役最高年齡的,應當退出現役。未達到平時服現役最高年齡或未達到平時服現役最低年限,因特殊情況需要,經批準可以退出現役。士兵服現役期滿,應當退出現役。
國家妥善安置退出現役的軍隊干部。安置方式主要有轉業、復員、離休、退休。轉業地方工作是安置退出現役軍隊干部的主要方式。國家、?。ㄗ灾螀^、直轄市)設立軍隊轉業和離休、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機構,市(地)視情設立相應機構??傉尾拷y一管理全軍干部轉業和離休、退休工作。
2001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布實施《軍隊轉業干部安置暫行辦法》及有關政策法規,規定對軍隊轉業干部實行計劃分配與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師、團級職務和軍齡滿十八年的營級職務轉業干部(含相應職級文職干部和享受相應待遇的專業技術干部),可以選擇計劃分配或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軍齡不滿十八年的營級以下職務轉業干部,采取計劃分配的方式安置。計劃分配的轉業干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自主擇業的轉業干部由政府協助就業,逐月發給退役金,享受終身,免征個人所得稅。轉業干部可以回原籍或入伍地安置,也可到配偶隨軍前或結婚時所在地安置,具備相應條件的,還可以到父母或者配偶父母、配偶、本人子女常住戶口所在地、部隊駐地安置。
義務兵退出現役后,由原征集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接收安置。根據家居農村或城鎮以及服現役期間立功受獎的情況,對退出現役的義務兵做出妥善安排。根據服役年限不同,士官退出現役后分別作轉業、復員、退休安置。
圖表6: 現役軍官平時任職最高年齡
第六章 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
中國堅持全民辦國防,著眼于發揮現代人民戰爭整體優勢,加強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
國民經濟動員
中國的國民經濟動員貫徹兵民是勝利之本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是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民經濟動員是為保衛國家安全,有計劃、有組織地提高國民經濟應變能力的活動。平時,它是加強國防經濟潛力建設和應付突發事件的重要措施,是調節國防經濟常備力量與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手段,是遏制戰爭的強大威懾力量。戰時,它是快速、有序地將國民經濟體制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將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國防實力,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國民經濟動員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技、醫療衛生、城市建設、商業貿易、財政金融等領域的動員。國民經濟動員能力是國防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辦事機構為國家經濟動員辦公室,其主要職責是:組織實施全國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協調國民經濟動員工作中軍事與經濟、政府部門與軍隊系統、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搞好國民經濟的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完善國民經濟動員機制,增強平戰轉換能力。國務院有關部委,各?。ㄗ灾螀^、直轄市),軍隊各軍兵種、各軍區設有相應的經濟動員機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初步建立起國民經濟動員體系。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開展以備戰為首要任務的國民經濟動員建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民經濟動員開始實現四個轉變: 由單純為戰爭需求服務向為國防和經濟建設服務轉變,注重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 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行政管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綜合調控轉變,逐步形成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的管理機制; 由臨戰狀態下的軍品生產能力建設向和平時期增強平戰轉換能力轉變,注重國防經濟潛力建設; 由全面動員準備向局部動員準備轉變,突出抓好主要方向和重點地區突發事件的快速動員。
在新的歷史時期,國民經濟動員貫徹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寓軍于民的方針,遵循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統籌規劃、重點建設、長期準備、逐步發展的原則,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國民經濟動員能力穩步提高。國家、?。ㄗ灾螀^、直轄市)和地(市)三級經濟動員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注意與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接軌,為提高國民經濟平戰轉換速度創造了制度條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初步形成國民經濟動員數字化信息平臺,提高了平戰轉換的速度和效率。2003年國民經濟平戰轉換能力比上年提高12.44%,科學技術對國民經濟動員的貢獻率比上年提高3.53個百分點。
人民防空
中國人民防空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防備敵人空中襲擊和重大災害事故、消除空襲后果和災害事故危害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動。它通過運用偽裝、掩蔽、疏散等防護手段和采取搶救、搶修等措施,達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國民經濟損失,保存戰爭潛力的目的。人民防空嚴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堅持依法建設、依法管理。人民防空實行人民政府和軍事機關共同領導體制,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軍事機關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防空工作。人民防空的基本任務是,平時組織人民防空建設,戰時組織指揮人民群眾防空襲斗爭。
人民防空堅持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立足于做好信息化條件下防空襲斗爭準備。近年來,全國主要城市建立聯合、精干、高效的人防指揮體制,制定城市防空襲方案,健全城市防空預警報知網絡,加快工程防護設施的配套,加強重要經濟目標的防護和疏散地域建設,充實群眾防空專業隊伍。一些省、市人民政府多次組織人民防空襲演習,進行防空警報試鳴,開展防護常識教育和防護技能訓練。人民群眾的防空意識普遍增強,城市整體防空襲能力明顯提高。
人民防空從國家綜合安全的需要出發,積極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不斷完善領導機構,構建應急救援體系,建立統一、協調、高效的聯動機制,制定詳細配套的應急方案,利用人民防空通信警報和指揮設施為搶險救災提供服務,組織防空專業隊伍承擔人民政府賦予的搶險救災綜合協調、指揮保障和專業救援等任務,努力建立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平戰結合民防體制。許多廠礦、企業和社區組建了民防志愿者隊伍。
國防交通動員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國防交通動員建設。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國家國防交通主管機構負責全國國防交通動員,軍區國防交通主管機構負責本區域有關的國防交通動員,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防交通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國防交通動員,國務院交通管理部門分別負責本行業的國防交通動員。
近年來,隨著國家交通、通信事業的快速發展和交通運輸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防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國防交通動員能力大幅提升。國家和地方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貫徹平戰結合原則,充分考慮國防和軍事需求。一些具有重要國防意義的鐵路、公路和港口碼頭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交通、通信保障隊伍和保障方案在平時搶險救災等應急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鐵路營運里程達到7.3萬公里,公路達到180.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萬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達到20.1億噸。鐵路運輸實現了在運貨物的信息化管理和調度指揮的計算機控制,水路運輸實現了遠洋貨輪的定位跟蹤和調度指揮,公路運輸實現了部分大型貨車的定位跟蹤和調度指揮,航空運輸實現了訂票、離港、航線、貨運及安全監控的實時信息處理。全國主要車站、港口、機場、航空公司、運輸公司等的基礎信息和交通動員信息,初步實現了數據庫管理。
繼《國防交通條例》之后,2003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民用運力國防動員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民用運力動員,平時按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進行準備,包括擬定新建民用運載工具及相關設備貫徹國防要求的總體規劃、掌握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潛力、編制國防動員預案等; 戰時依據國家主席發布的動員令實施,平時特殊情況下依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的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決定實施。一切擁有或者管理民用運力的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履行民用運力國防動員的義務和責任。
民兵建設
民兵是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組織,是中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后備力量。民兵組織分為普通民兵組織和基干民兵組織?;擅癖M織中建有民兵應急分隊、步兵分隊、專業技術分隊和對口專業分隊。目前,全國共有基干民兵1000萬。
近年來,民兵工作貫徹控制數量、提高質量、抓好重點、打好基礎的方針,在保持民兵群眾性和普遍性的基礎上,突出質量建設。壓縮步兵分隊規模,擴大專業技術分隊比例,重點加強高炮(機)、導彈、地炮、通信、防化、工兵、偵察、信息等專業技術分隊建設。在與軍事專業對口的企業事業單位,組建了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民兵對口專業分隊,還新組建了擔負軍兵種戰斗、勤務保障任務的軍兵種民兵對口專業分隊以及物資油料民兵保障分隊。民兵組織結構得到優化,布局趨于合理,民兵隊伍科技素質不斷提高,快速動員和遂行任務的能力明顯增強。
基干民兵在18歲至22歲期間,參加30天至40天的軍事訓練,其中專業技術兵的訓練時間,按照實際需要適當延長。全國民兵的軍事訓練任務,經中央軍委批準后,由總參謀部下達。民兵軍事訓練主要在縣級行政區內的民兵軍事訓練基地集中進行,部分省、市建有專業技術兵訓練中心和人民武裝學校。
全國的民兵工作,由國務院、中央軍委統一領導。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軍分區(警備區)和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武裝部負責本區域的民兵工作。鄉、民族鄉、鎮、街道人民武裝部負責本區域的民兵工作。企業事業單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的人民武裝部,負責本單位的民兵工作; 未設立人民武裝部的企業事業單位,確定一個部門或者專門人員負責辦理民兵工作。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城市民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要求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做好打贏以城市為重要依托的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準備。各地結合當地實際,著眼民兵戰時擔負的任務,正在穩步實施城市民兵工作調整改革。
預備役部隊建設
預備役部隊是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重點。預備役部隊以現役軍人為骨干,以預備役官兵為基礎,按照軍隊統一的編制進行編組。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預備役部隊已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由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預備役部(分)隊組成的重要后備力量。預備役部隊實行軍隊與地方黨委、政府的雙重領導制度。陸軍預備役部隊平時歸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建制領導,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預備役部隊平時由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和軍兵種現役部隊共同領導管理。預備役部隊戰時動員后歸指定的現役部隊指揮。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預備役部隊建設堅持與現役部隊建設相結合,全面加強質量建設,大力提高快速動員和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努力實現建立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編成科學、可靠管用的預備役部隊的目標。近年來,預備役部隊建設的重點更加突出,戰備工作得到加強,訓練水平逐步提高。按照戰時隸屬關系,建立與現役部隊的掛鉤訓練制度,普遍開展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訓練。
國防教育
中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國防教育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提高全民國防觀念。國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
國家設立國防教育辦公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市、縣成立國防教育領導機構和辦公室。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或修訂了國防教育條例,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組織起草國防教育大綱。
國家以公務人員、青少年學生、民兵預備役人員為重點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將國防教育納入公務員理論學習計劃和中共黨校教學體系,在全國2500多所黨校開設國防教育課程,并通過專題講座、到軍營過“軍事日”和短期訓練等形式,強化公務人員履行國防職責的意識。將國防教育內容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課程,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國防知識和愛國主義教育。一些中小學校開展了以國防教育為主題的少年軍校活動。對民兵預備役人員的國防教育,主要結合政治教育、組織整頓、軍事訓練進行。
按照兵役法和國防教育法,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和相當于高級中學的學校的國防教育,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 高等學校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為加強對全國學生軍訓工作的指導,全軍學生軍訓工作辦公室會同教育部制定了全國學生軍訓工作規劃。2003年,全國1100所高等學校和11500所高級中學按照要求開展學生軍訓,800多萬學生接受訓練。
全國各地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和征兵等時機,舉辦展覽、演講、文藝演出、知識競賽、軍事夏令營等國防教育活動。報刊、電臺、電視、網絡等媒體普遍開設國防教育專欄或專題節目。已有9個省市創辦國防教育報刊,30多個地區開辦國防教育網站。各地利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具有國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開展國防教育,每年受教育人數近2億。
第七章 國防科技工業
中國適應武器裝備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努力建立結構優化、組織高效、技術先進、布局合理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系。
國防科技工業主要任務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主要職責是保障軍事裝備的生產供應,滿足國防需要。同時,還承擔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任務。
按照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努力提高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加快研制生產高新技術武器裝備。調整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結構,重點支持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建設,促進軍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和改進技術基礎、國防基礎科研工作,開展前沿技術探索和前瞻性研究,增加技術儲備。用高新技術改造軍工企業,實現武器裝備生產能力由剛性結構向柔性結構轉變。加強軍用標準建設,建立適應武器裝備新發展的通用技術標準體系。對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實施動態調整,縮短研制周期,降低產品成本。
國防科技工業在確保完成軍事訂貨任務的同時,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積極參與國民經濟建設。促進核能及核應用技術、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民用爆破等軍工主導民品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承擔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重大設備研制和技術攻關任務,促進國民經濟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調整的關鍵階段。國防科技工業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大力協同、自主創新的戰略方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立健全競爭、評價、監督和激勵機制,推進資源優化重組和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國防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整體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調整
國防科技工業繼續深化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精干、高效的科研生產體系。
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軍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以軍民兩用主導產業為主體,以軍工制造業為基礎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吸納各行業的先進民用技術為國防建設服務,推動軍用和民用高技術雙向轉移。支持企業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項目。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與環保、生命科學、海洋工程等高技術為先導的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軍工企業改革調整。優化軍工企業組織結構,鼓勵優勢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按照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原則,以產品和資產為紐帶實施戰略性重組。推進軍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改制步伐,建立規范的母子公司體制和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發揮國家投入的導向性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改革調整,濃縮精干軍工主體,建立小核心、大協作、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系。
完善科研創新體系。從事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重要公益研究領域創新活動的科研機構,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原則,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加快向企業化轉制。形成以國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業為主體的國防科研體系,增強國防科技工業自主發展能力。
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盡快建立培養、吸引、使用、留住人才和加快人才成長的新機制,建設一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進國防科技工業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加速培養國防科技工業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及社會其他科技、管理人才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改革用人機制和分配制度,提高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人員的待遇。
國防科技工業民用產業發展
兩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和平利用軍工技術發展民用產業,并取得顯著成效。2003年民品產值比上年增長20%,占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值的65%以上。
核電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中國大陸目前共有9臺核電機組運行,總裝機容量為701萬千瓦,另有2臺106萬千瓦機組正在建設中。2003年核發電量為433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核能配套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基本形成了與核電相配套的核燃料生產體系,核燃料生產實現技術升級。高度重視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治理工作,強化環境保護意識,確保各種放射性廢物的安全處置。核事故應急響應體系逐步完善,響應能力得到提高。
民用航天取得重大突破。1996年10月以來,41次航天發射均獲成功。2003年10月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首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完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工作。成功發射了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一號衛星、資源衛星等應用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等衛星研制工作順利推進。2004年1月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計劃2007年底前實施繞月探測。
民用航空工業在研制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自行開發的70座級ARJ21新型噴氣支線客機研制工作全面展開,計劃2008年交付使用。運12E高溫高原型通用飛機、直11、直9直升機相繼取得適航證,進入民用市場。新研制的小鷹500通用飛機2003年實現首飛。中國和巴西合資生產的ERJ145噴氣支線客機已交付使用。中國、法國和新加坡共同研制的EC120直升機在中國建設總裝線協議正式簽訂。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業務穩步發展,開始融入國際航空工業大循環。
民用船舶工業繼續快速發展,造船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造船完工量達641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1895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2623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1.8%、18.9%和17.7%。民用船舶產品已出口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民用船舶工業研發和設計能力有較大提高,已具備造修大型船舶的能力,并在高技術船舶的承造方面取得新突破。
國防科技工業對外合作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軍工民用產業領域,鼓勵和支持軍工企業事業單位開發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參與國際分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拓展與大型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提升國防科技工業的技術水平。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與友好國家的防務技術合作關系,促進工業界的防務技術交流與合作。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以審慎態度對待軍品及相關技術的出口,嚴格執行國家的防擴散政策及法律。在導彈及其他軍品出口方面,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導彈及相關物項和技術出口管制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及相應的清單。中國的軍品出口始終堅持三項原則: 有利于接受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干涉接受國的內政。
第八章 軍隊與人民
中國的國防是人民的國防,中國武裝力量屬于人民。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是中國武裝力量的重要職責。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是依靠人民建設國防和軍隊的重要政治基礎。
擁軍優屬和擁政愛民
軍民一致、軍政一致,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是國防和軍隊建設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擁軍優屬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開展的擁護軍隊、優待現役軍人親屬及革命烈士親屬的活動。擁政愛民是人民軍隊開展的以擁護政府、熱愛人民為主要內容的群眾工作。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光榮傳統,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顯示了巨大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擁軍優屬工作逐步法制化、規范化。國務院相繼頒布《革命烈士褒揚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等,制定出臺有關轉業軍官安置、軍官配偶隨軍就業、維護軍人及其親屬合法權益的政策制度。國家民政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在每年元旦、春節和“八一”建軍節期間都聯合發出通知,對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進行部署。十多年來,有60多萬轉業軍官、700多萬退役士兵、5萬多傷殘士兵、90多萬軍官配偶得到妥善安置,10多萬軍隊離退休干部和無軍籍職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落實,軍人子女入學入托享受優惠政策。2004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新修訂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大幅度提高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拓展優撫對象的社會優待范圍和內容,完善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軍人撫恤優待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把擁軍優屬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主動配合部隊完成教育訓練、戰備執勤、科研試驗和軍事工程建設等任務,做好場地征用、道路保障、物資供應等工作。動員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擁軍、智力擁軍活動,建立科技擁軍基地,幫助部隊培養各類人才。組織社會力量幫助基層部隊改善生活條件,優先保證部隊糧油水電供應,幫助修建營區和生活區,建立副食品生產基地和文化活動場所,幫助近百萬軍烈屬家庭解決生活、住房、醫療方面的困難。地方各級政府建立維護軍人及其家屬合法權益的工作機制,各基層法院成立涉軍案件合議庭,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中心,依法解決和調解部隊官兵涉法問題。近兩年來,先后有300多個市(縣)、2000多個單位和1000多名個人在擁軍優屬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受到國家和有關部門的命名表彰。
人民解放軍發揚優良傳統,堅持把擁政愛民作為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各級政治機關均設有專門組織機構,組織開展擁政愛民活動,建立軍地關系協調機制。軍隊自覺尊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支持和配合地方工作。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法規,熱愛和尊重人民群眾,幫助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十多年來,先后建立扶貧聯系點近4萬個,扶持370多萬貧困人口走上富裕道路,援建貧困地區中小學2800多所,資助50多萬失學少年兒童重返校園。
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軍隊和武警部隊基層單位同駐地基層單位或組織共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國先后建立3萬多個共建點。各基層部隊積極參加駐地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活動,義務向社會開放軍史陳列館、英雄連隊榮譽室和英模人物紀念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地方支持部隊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幫助基層單位改善和豐富軍營文化生活。
參加和支援國家建設
人民解放軍和武裝警察部隊,在完成教育訓練任務的同時,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參加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支援農業和扶貧開發工作,轉讓科學技術成果、協助技術攻關、幫助培訓人才,支持城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騰讓部分軍事用地和營房設施,開放部分軍用機場、港口碼頭、通信線路。
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規定,全軍部隊每人每年義務參加國家建設的時間平均不得少于八天。在保證軍事需要的前提下,可抽調部分車輛、機械、艦船、飛機等裝備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工程兵部隊可成建制參加國家和地方的工程建設。武警黃金、森林、水電、交通部隊,直接參加國家經濟建設。
兩年來,軍隊援建省級以上重點工程490多項,向地方轉讓科技成果500多項,100多所軍隊醫院對口支援邊遠貧困地區地方醫院,測繪、氣象、給水等技術部隊為地方提供大地勘測、氣象預報、水源勘探等服務,軍隊院校和科研院所為地方建設培養急需人才10多萬名。武警部隊參與100多項國家和省級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在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重點工程建設和地質勘探、森林防火、公路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有350多萬軍隊干部轉業到地方工作,活躍于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在改革開放以來安置的150多萬名軍隊轉業干部中,54萬多人被評為各級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1萬多人被評為優秀企業家,33萬多人擔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不少人走上?。ú浚┘夘I導崗位。
參加搶險救災
參加搶險救災,是國家和人民賦予軍隊和武警部隊的重要使命。在搶險救災中,軍隊和武警部隊主要擔負解救、轉移和疏散受困群眾,排除或控制重大險情、災情,保護重要目標安全,緊急搶救和運送重要物資,搶修道路、橋梁,進行潛水作業、核生化救援、重大疫情控制和醫療救護,協助地方人民政府開展賑災和災后重建等任務。平時注意了解掌握有關災情、險情信息,同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制定搶險救災預案,開展搶險救災訓練,并在軍隊指揮院校開設搶險救災專業課程。在搶險救災中,軍隊和武警部隊接受軍地聯合指揮部的指揮和調動。
兩年來,軍隊和武警部隊參加抗擊洪澇、臺風、地震、林火和疫情等重大自然災害120多次,減少經濟損失上百億元。僅武警部隊就出動兵力24萬多人次,搶救和轉移遇險群眾23萬多人,搶運物資260多萬噸。2003年,軍隊和武警部隊全力支援地方抗擊“非典”斗爭,出動3.7萬名官兵協助駐地控制疫情,組織防疫力量對重點部位、重點場所和疫情多發地區進行大面積消毒,18所軍隊醫院精心救治“非典”病人420多名。軍事醫學科學院率先在國內分離出非典型傳染性肺炎的病原體,研制出快速診斷試劑。來自各部隊的1383名醫護人員,在北京小湯山醫院連續奮戰50多天,精心救治“非典”患者680名。
執行群眾紀律
人民解放軍的群眾紀律,是全體官兵同人民群眾交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嚴格執行群眾紀律,是軍隊贏得人民擁護和支持的保證。
人民解放軍在建軍初期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明確提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等群眾紀律。新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和軍委、總部制定的一系列新規定,要求軍人著軍裝外出必須軍容嚴整、不得經商和從事本職以外的有償服務活動、不得以軍人名義和肖像做商業廣告等,豐富和完善了群眾紀律的內容。
各部隊把嚴明群眾紀律作為一項經常性的重要任務,開展群眾紀律教育,檢查監督群眾紀律執行情況,嚴格約束官兵的社會活動行為。駐城市部隊警備司令部經常派出糾察隊,部隊在重大節日和外出執行任務時派出群眾紀律檢查組。定期走訪駐地有關單位,及時查處違犯群眾紀律的行為。駐少數民族地區部隊嚴格執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自覺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第九章 國際安全合作
中國堅持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致力于推動各種形式的國際安全對話與合作。
戰略磋商和對話
近年來,中國加強同有關國家在安全與防務領域的雙邊及多邊戰略磋商和對話,促進了相互信任、交流與協作。
隨著中俄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深入發展,兩國建立了高層會晤機制,就重大問題交換意見。兩國相關部門也就重要戰略問題進行磋商。2003年,兩國就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拉克、中東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形勢和雙邊關系問題,進行了多次副外長級磋商。2004年,兩國舉行了副外長級反恐工作組會議和戰略穩定磋商。中俄兩軍于1997年建立磋商機制,2003年、2004年兩國總參謀部舉行了第七、第八輪戰略磋商。
中美兩國在防擴散、反恐和雙邊軍事安全合作等領域保持磋商。兩年來,中美舉行了三輪副外長級戰略安全、多邊軍控和防擴散磋商,第六次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第三、第四次反恐磋商和第二次金融反恐磋商。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框架下的??哲娛掳踩ぷ餍〗M,分別在夏威夷和上海舉行第三、第四次會議。
中國廣泛開展與其他國家的戰略磋商和對話。1997年中法兩軍建立戰略對話關系,迄今已進行七輪磋商。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中英兩國進行了兩輪戰略安全對話,并確立中英戰略安全對話機制。中國在2003年4月與南非簽署兩國國防部關于建立防務委員會的協議,10月與澳大利亞舉行第七次戰略防務磋商。2004年7月,中德兩軍舉行第二輪戰略磋商。中國還與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波蘭、新西蘭等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安全磋商和對話。
中國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安全磋商。2003年7月,中國與巴基斯坦舉行第二次防務與安全磋商。9月,中泰兩國國防部舉行第二次安全磋商。2004年1月、10月,中日舉行第四、第五次防務部門安全磋商。4月,中蒙舉行首次防務安全磋商。9月,中吉、中哈兩國國防部先后舉行第二次戰略磋商。10月,中澳舉行第八次戰略防務磋商,中泰舉行第三次國防部安全磋商。
地區安全合作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積極推動亞太地區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的建設。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三年多來,已建立起較完善的機構體系和法律基礎,順利啟動安全、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正發展成為促進地區安全、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機制。2003年,《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和《關于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正式生效,舉行了總檢察長、國防部長會議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4年1月,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機構分別在北京和塔什干正式啟動。6月,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干峰會簽署《塔什干宣言》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精神藥物及其前體的協議》。上海合作組織還建立了成員國安全會議秘書定期會晤機制,加強安全合作。
中國高度重視東盟地區論壇(ARF)的作用,致力于論壇的健康發展。在2004年舉行的第十一屆論壇外長會議上,中方提出東盟地區論壇今后發展應注意以下幾點:繼續堅持論壇性質,堅持協商一致、循序漸進、照顧各方舒適度等基本原則,充分調動全體成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繼續鞏固和加強建立信任措施活動,同時積極探討預防性外交問題,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特點和現實需要的預防性外交合作方式與途徑;逐步擴大國防官員的參與,促進各國軍方交流與合作,發揮各國軍方在增進相互信任方面的重要作用;重點在反恐和打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加強合作。中國和緬甸作為兩主席,分別在北京和仰光舉辦了2003—2004年度論壇建立信任措施會間會。2004年9月,中方在云南省昆明市承辦了“ARF毒品替代發展研討會”。2004年11月,中方成功承辦了“東盟地區論壇安全政策會議”首次會議。
2003年10月,中國、日本和韓國領導人舉行第五次會晤,發表《中日韓三方推進合作聯合宣言》,決定三國在東亞地區加強包括安全對話,促進國防或軍事人員之間廣泛交流,裁軍、防擴散和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等領域的合作。
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
中國高度重視與各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主張采取綜合措施,標本兼治,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
近年來,東盟與中國(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框架下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逐步展開。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簽署《中國與東盟關于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2003年4月,中國—東盟領導人在泰國曼谷舉行關于非典型傳染性肺炎問題的特別會議,并發表聯合宣言。2004年1月,雙方簽署《中國與東盟關于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倡議并參加了2004年1月在曼谷舉行的首屆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并提交了概念文件。會議同意建立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合作機制,并通過了《首次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聯合公報》。
中國繼續加大參與國際反恐合作力度。支持聯合國特別是安理會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執行安理會有關反恐問題決議,數次向安理會提交執行第1373號決議情況的報告。支持和參與制訂《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和《關于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的工作。2003年1月,中國在安理會反恐問題外長會議上提出深化國際反恐合作四項主張。中國還與俄羅斯、美國、巴基斯坦、印度、英國、法國、德國等開展了反恐交流與合作。
人民解放軍積極參與聯合反恐、海上搜救、打擊海盜、打擊制販毒品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2003年5月,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國防部長在莫斯科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關于舉行“聯合—2003”反恐演習的備忘錄》。2003年8月,中、哈、吉、俄、塔五國軍隊在哈薩克斯坦烏恰拉爾市和中國新疆伊寧市附近地區,成功舉行了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首次多邊聯合反恐演習。2004年8月,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軍隊在中巴邊境地區舉行代號為“友誼—2004”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3年10月、11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分別與來訪的巴基斯坦、印度海軍艦艇編隊,在中國沿海舉行了海上聯合搜救演習。2004年3月、6月、10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分別與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海軍艦艇編隊在黃海海域舉行了海上聯合搜救演習。
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中國一貫支持并積極參與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的維和行動,主張聯合國維和行動應切實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公認的維和行動原則。中國繼續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改革,希望進一步加強聯合國的維和能力。
中國自1990年首次向聯合國維和行動派遣軍事觀察員以來,已先后向13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362人次。包括軍事觀察員785人次,向柬埔寨維和行動派出工兵部隊兩批共800人,向剛果(金)維和行動派出工兵和醫療分隊三批共654人,向利比里亞維和行動派出運輸、工兵和醫療分隊兩批共1116人,向聯合國維和部派出7名參謀軍官。自2000年1月起,中國已向東帝汶等6個任務區派遣維和警察404人次。2004年,中國共向東帝汶、利比里亞、阿富汗、塞黑科索沃地區和海地派遣59名維和警察,并應聯合國請求,向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派遣首支125人的成建制維和警察分隊。在過去十四年中,中國先后有6名維和軍事人員在執行任務中犧牲,數十人負傷。
目前,中國有845名維和軍事人員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其中,軍事觀察員66人,赴剛果(金)工兵分隊175人、醫療分隊43人,赴利比里亞工兵分隊275人、運輸分隊240人、醫療分隊43人,聯合國維和部參謀軍官3名。
軍事交流
人民解放軍積極開展對外軍事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軍事外交局面。
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建立軍事關系,在100多個駐外使館設立武官處,有85個國家在中國設立武官處。兩年來,人民解放軍高級軍事代表團出訪60多個國家,有70多個國家130余批軍隊領導人來訪。中俄軍事關系繼續保持良好勢頭。2003年10月,中國國防部長在時隔七年后首次訪美。2003年5月,日本防衛廳長官五年后再次訪華。2003年4月和2004年3月,印度、中國國防部長實現多年后的首次互訪。中國與歐洲國家的軍事交流向縱深發展。中國深化與周邊國家的軍事關系,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繼續向一些國家的軍隊提供人員培訓、裝備器材、后勤物資、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援助。
2003年10月,人民解放軍首次邀請15國軍事觀察員觀摩由北京軍區組織的“北劍—0308U”聯合演習。2004年9月,邀請外軍觀察員觀摩海軍組織的“蛟龍—2004”演習。同月,邀請周邊16國軍隊領導人或軍事觀察員及其駐華武官觀摩濟南軍區組織的“鐵拳—2004”演習。2004年6月,邀請15國駐華海軍武官觀摩中、英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人民解放軍也分別派團觀摩了俄羅斯、日本的軍事演習,以及美、泰、新加坡三國聯合軍事演習。2003年10月至11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對美國關島、文萊和新加坡進行友好訪問。英國、俄羅斯、美國、巴基斯坦、印度、法國、印度尼西亞等國海軍艦艇編隊相繼訪華。人民解放軍對外軍事學術交流日益活躍,軍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與國外軍事科研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人民解放軍擴大派出和接受軍事留學生的規模,近年來向20多個國家派出軍事留學生1000余名。19所軍事院校分別與美國、俄羅斯等25個國家的相應院校建立校際對口交流關系。兩年來,91個國家的1245名軍事人員到中國軍事院校學習,其中有44國的軍官參加了國防大學第五、第六期國際問題研討班。
第十章 軍控、裁軍與防擴散
近年來,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領域取得一些積極進展,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等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國際安全局勢的重要因素。中國政府主張,國際社會應維護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條約體系,促進其普遍性,加強其有效性和權威性; 堅持多邊主義,發揮多邊軍控、裁軍和防擴散條約機構的作用和影響; 在現有國際法基礎上,努力通過政治、外交手段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帶來的挑戰; 采取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法,既要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安全威脅,又不忽視產生這些問題的社會和經濟根源。
致力于防擴散努力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也不利于中國自身的安全。防擴散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并已成為國際共識。
中國重視防擴散問題,奉行不支持、不鼓勵、不幫助別國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政策,堅決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解決有關防擴散問題的外交努力。2003年12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防擴散政策和措施》白皮書。
中國已建立起一整套涵蓋核、生、化和導彈等各類敏感物項和技術的出口控制法規體系,采用了出口經營登記管理制度、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保證制度、許可證管理制度、清單控制方法、全面控制原則等國際通行的出口管制措施,明確了有關違法、違規行為處罰措施(條款)。中國的防擴散出口控制與國際通行做法基本一致。
中國有關部門已經并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相關法規的貫徹落實。中國建立了出口管制跨部門審批協調機制; 組建了國家出口管制專家支持體系; 頒布實施了《敏感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管理目錄》; 正在修訂有關出口管制條例及其控制清單; 為迅速、有效地處理突發性擴散個案,建立了應急協調機制; 依法對違反出口管制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
中國積極發展與有關多邊出口控制機制的關系,已正式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并提出加入“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的申請。中國與“瓦森納安排”建立了對話機制,與“澳大利亞集團”也保持著接觸。中國還加強了與有關國家的防擴散出口控制情報交流和執法合作。
中國支持聯合國在防擴散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希望安理會通過的1540號防擴散決議得到有效執行。中國已于2004年10月向安理會防擴散委員會遞交報告,全面介紹中國政府執行決議的情況。中國對所有有助于維護和加強國際防擴散機制的建議持開放態度,愿與各方進行深入探討。
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
當前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的關鍵,是打破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的僵局。中國于2003年8月宣布接受“五國大使方案”關于外空特委會職權的修改建議,并準備參加對五國大使工作計劃方案的協商一致,希望其他有關方面也能作出積極回應。
中國支持裁談會盡快就核裁軍、“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談判、無核武器國家安全保證、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四大議題開展實質性工作。
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承諾無條件地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中國支持國際社會就核裁軍問題展開實質性討論。
“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對防止核擴散、促進核裁軍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支持盡快談判締結該條約。
當前形勢下,對無核武器國家提供安全保證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趨突出,中國支持就該問題談判締結一項國際法律文書。中國是五個核武器國家中唯一承諾無條件地不對無核武器國家或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呼吁其他四個核武器國家做出同樣保證。
外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中國希望國際社會盡快采取行動,談判締結一項防止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的國際法律文書,確保外空的和平利用。
中國贊成在多邊軍控機制內討論和處理“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放射性武器”以及“遵守國際裁軍、軍控與防擴散條約”等問題。
在其他國際多邊軍控進程中,中國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積極參與加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有效性的多邊努力,為維持并推動生物領域的多邊軍控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支持東盟、中亞等周邊國家建立無核武器區的努力,與東盟就《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達成了原則一致,參加了五核國與中亞有關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及議定書的磋商。中國還參加了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會議、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會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005年審議大會籌備會議、《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第一次審議大會和締約國大會等會議。
履行國際軍控與裁軍義務
中國認真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貫主張維護條約的權威性,努力促進條約的普遍性。
中國支持和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監督活動。中國是五個核武器國家中第一個完成保障監督協定附加議定書生效所需國內法律程序的國家。
中國政府堅定支持《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支持條約盡快生效。在條約生效之前,中國繼續恪守“暫停試”承諾。中國重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籌委會工作,支持和參加籌委會工作。
中國繼續認真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各項義務,在2003年順利接待禁化武組織11次視察。中國政府根據公約承擔的各項義務已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履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履行相關義務的籌備工作也在加緊進行。2003年,中國繼續按時向聯合國提交《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建立信任措施情況的報告。
中國領土上至今還有日本遺棄的大量化學武器,嚴重威脅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中方敦促日方切實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義務,按照中日兩國政府簽署的《關于銷毀中國境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備忘錄》,盡早開展實質性銷毀工作。
參與軍控領域的人道主義努力
中國支持聯合國在打擊小武器非法貿易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重視并認真落實聯合國小武器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支持談判締結一項“識別和追查非法小武器”的國際文書,并以建設性態度參與談判工作。中國已于2002年簽署《槍支議定書》,目前正在為批準議定書做準備。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并參與《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專家組工作,推動有關工作取得進展。繼批準公約第一條的修正案之后,中國正準備批準《戰爭遺留爆炸物議定書》。
中國一貫重視解決地雷引發的人道主義問題。在嚴格履行經修訂的《地雷議定書》的同時,加強與《渥太華禁雷公約》締約國的溝通與交流。中國繼續開展國際掃雷援助活動,繼2002年向厄立特里亞提供掃雷援助后,2003年再次派專家組赴該國指導掃雷,共為厄方培訓120名掃雷專業人員,并向厄方捐贈一批掃雷裝備。2003年,中國加入總部設在紐約的“地雷行動支助小組”。2004年4月,中國與“國際禁雷運動”澳大利亞分會在云南省昆明市聯合舉辦“人道主義掃雷技術與合作國際研討會”。
附錄1: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
附錄2:人民解放軍總部領導組成
附錄3:2003—2004年中國軍隊主要對外交往情況
附錄4:2003—2004年中國軍隊參與有關安全磋商情況
附錄5:2003—2004年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舉行聯合演習情況
附錄6:中國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情況
附錄7:2003年以來頒發的主要軍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4年12月·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