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京發表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演講,他指出,導致此次危機發生的原因,也正是前些年推動全球經濟繁榮的源泉。這場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林毅夫于5月底赴美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此番是他首次回國。24日晚,林毅夫在國家行政學院為北大國際MBA學員作了題為《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演講,報告了他在此次金融危機“震中”的一線觀察與若干思考。
“福兮,禍之所伏”
林毅夫提醒,此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全球經濟剛經歷了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期:2002至2007年,無論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為什么發達國家能夠快速增長?林毅夫認為既有“遠因”,也有“近因”。其中,“遠因”是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后,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的主流,金融業管制放松,金融創新活躍。
“近因”有二:一是“9·11”后美國大幅提高國防安全開支,增發貨幣,流動性猛增;二是“新經濟”泡沫破滅后,美聯儲為避免經濟衰退放松了貨幣政策,強力刺激房地產消費。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可用資金數量,拉動投資和消費,令經濟出現榮景。
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的繁榮,有力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加,加之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出現投資高潮,連帶消費升溫,這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持續增長。
然而,全球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著不斷提高的脆弱性,潛伏著危機。林毅夫說,這些暗藏的危機包括:美國房地產價格以非可持續性的兩位數上漲;美國的“雙赤字”越來越大;金融創新的衍生品進一步放大風險。
“這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福兮,禍之所伏’,”林毅夫說,“終于有一天,令經濟快速增長的源泉,變成了導致危機發生的原因。”
他分析說,美國刺激房地產消費的政策給經濟帶來繁榮,但也累積了泡沫,而泡沫沒有不破滅的,這就出現了美國次級抵押市場危機。金融創新非但沒能分散和抑制風險,反而加重了風險,使次貸危機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