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早上8時45分,“南海一號”沉箱抵至陽江海陵島十里銀灘臨時碼頭,和拖航的“德鵬號”分離,將于12月28日前后進入專為其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中。
“水晶宮”附近人頭攢動
“南海一號”要上岸,使得工程人員分外忙碌。進入“水晶宮”的主要路面設備是氣囊,供應商山東某公司派出4名技術人員到場協助操作。工程管理人員張新仁介紹,此次動用了24根氣囊,每根直徑1米、長16米,充氣后呈圓柱形,可以承受的重量為300-500噸。此次的氣囊是專為“南海一號”量身訂做,每個光充氣就要二三十分鐘,使用的是橡膠材料,要在上面纏繞橡膠簾線,全手工操作,以控制其松緊度。
為一睹“南海一號”的歸來,很多人從前一天晚上就趕來了。清晨6時,“水晶宮”附近已是人頭攢動。
等碼頭的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后,“南海一號”將選擇漲潮時從海上轉移到臨時碼頭,這個過程雖然比較復雜,但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南海一號”整體打撈現場總指揮吳建成說,打撈局有相當的把握。
撥款僅次于修布達拉宮
12月21日上午10時55分 ,沉睡南中國海底800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隨沉箱從30米深的海底浮出水面。
這艘被中外專家考證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其整體打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
2007年1月,廣東省專門成立了“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指揮部,財政部為此項工程審定了9000萬元專項資金,并撥款3000萬元,是僅次于國家對西藏布達拉宮維修項目的撥款額。擔負“南海一號”古沉船打撈重任的是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執行整體打撈工程的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亞洲最大打撈起重船――“華天龍”號4000噸全回轉打撈起重工程船。
“零碰觸”保證文物無恙
打撈現場總指揮吳建成說:“南海一 號”出水包括起吊移位、裝船定位、起浮出水三個步驟。在沉箱下壓的時候,沉箱與古沉船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里面填充著海洋泥土;在穿底托梁時,底梁與沉船有1.2米左右位置。雖然沉箱整體重約3000噸,但“華天龍”起吊沉箱的整個過程很平穩,保證古船百分之百地安然無恙。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告訴記者,“整體打撈”采用的是“零碰觸”的打撈方式,整個打撈過程中,打撈人員沒有碰觸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包裹古沉船的硬泥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
打撈技術成至高機密
吳建成表示,打撈工程中最難的技術莫過于“海底穿梁”了:技術人員要在30米深的海底,在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條件下,將6噸重、15米長、1米粗的36根底梁――穿入沉箱底1米見方的孔內。
從8月24日開始穿底梁,到9月4日成功穿過第一根底梁,打撈人員整整用了12天的時間。由于沉箱底部淤泥堅硬,第一根底梁穿到一半時發生了彎折。打撈專家反復實驗摸索,當第一根底梁穿孔成功時,工作人員激動得幾乎落淚。如今,這項成熟的“海底穿梁”技術已成為廣州打撈局的至高技術機密。
延伸 閱讀
出水后如何保護“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如今要保存在12米水深的“水晶宮”內。從海底淤泥換到人造海水內,古船和船載文物會不會受到損害?
目前,關于“南海一號”未來的考古發掘還沒有一整套系統、科學的方案,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鑒。
何時對“南海一號”進行考古發掘,還要等國家文物局的批文。入住“水晶宮”的古船周身還會包裹著一層厚厚的淤泥,以保護沉船出水后不會散架,至于光照等條件的變化,不會對古船造成重大影響。據了解,中山大學有關實驗室已對古沉船的“原生態”環境進行了專題研究,并于近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科研報告。依據這份科研報告,技術人員將會即時調控“水晶宮”水環境的各種數據。
(據《羊城晚報》、《光明日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