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靖安縣一坑47具棺木發掘現場。
圖二:新疆巴里坤出土的巖畫拓片。
圖三:江西靖安縣出土的狩獵紋織綿。
圖四:湖北鄖縣出土的商代器物。
昨天中午11時,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公布。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陵墓群等10大考古項目榜上有名。“今年是‘十大考古’的旺季,入圍的23個項目件件精彩,屢屢‘改寫’歷史,刷新紀錄。”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徐光冀點評說。
去年可謂中國考古界的豐收年,入圍23個項目明顯扎堆。記者發現,位于河南境內的有8項,安徽、湖北等省均2項入圍。徐光冀分析說:“大的土木工程往往伴隨著重大考古發現,所以入圍項目主要是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中的考古項目,如河南新鄭唐戶遺址、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等。”
■ 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成熟期
隨著一段城墻重現天日,長江下游第一座、面積達2700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被發現。這座古城的發掘預示著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個重要的古文明——良渚文化逐漸浮出水面。
據介紹,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000年,屬石、銅并用的年代。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考古界發掘的良渚文化載體多為墓葬,一直沒有進一步的發現。所以,這座位于杭州西北約20公里處的古城堪稱“良渚第一城”。
經過考證,已經確定古城在良渚文化晚期已廢棄,但始建年代仍未知。“城市標志著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古城的發現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徐光冀表示,這座古城能否證明5000年前這里是否存在過一個“良渚古國”,需進一步考古后提供佐證。
說起這座古城的發現,過程也充滿巧合。這座古城被莫角山環抱,山附近有一處良渚墓葬遺址。為此,文物專家建議將遺址附近居民遷走以保護遺址,最初選定了一塊地方,在進行地下勘探時幸運地揭開了良渚古城的面紗,可謂是無心插柳。
■ 東漢皇陵首次現身
中國人講究墓葬形式,貴為“人中之龍”的歷朝天子更是看重皇陵。但是,歷朝歷代的皇家陵園都昭然于世,只有東漢皇陵一直是一團迷霧,不知藏身何處。作為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東漢前后歷經12帝近200年。12帝中除漢獻帝死后葬在焦作以外,其他11帝死后都葬在了洛陽,但具體位置一直是個謎。
此次河南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葬群的發現,首次找到了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大型陪葬墓園遺址。至此,自秦始皇至今的歷代帝王陵寢位置都已確認。
2006年下半年,為配合鄭州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對鐵路沿線展開了考古調查,調查中在偃師白草坡村發現一處建筑遺址。經鑒定,這就是東漢早期帝陵陵園遺址。目前,帝陵東西南北墻位置已經探明,陵園建筑區位于東北部,墓葬區位于西南部。
“雖然揭開了冰山的邊緣,但是目前仍然不易立即發掘,應該等到考古及保存水平更完善后,再進行發掘。”徐光冀介紹,雖然不能看到墓葬內部情況,但通過研究外圍夯土垣墻、房屋基址和人工溝渠等,對于研究東漢時期歷史和陵寢制度演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 楚文化提前近300年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以江漢平原為軸心,在各諸侯國中占據版圖面積最大。然而楚源自何處?一直以來考古專家只能提出假想猜測。但隨著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的發掘,楚文化的歷史向前提前到西周時期,推進了近300年。
“楚國最大的都城位于現在荊州的江陵,靠近武漢。目前出土的和楚文化有關的文物多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有關楚文化的‘線索’卻一直沒有出土。”徐光冀介紹,而店子遺址出土的文物具有明顯楚文化特征,證明自西周起,楚文化就已經成形。
除了將楚文化時間提前,這處遺址還被稱為從舊石器到有人類文明歷史以來的通史。據了解,店子遺址自開工發掘以來,已累計發掘探方6000多平方米,發掘出灰坑、水井、窯址、墓葬等仰韶、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遺址。遺址歷史跨越4000多年,文化堆積層3米到6米不等,這為研究漢水流域早期人類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提供了實址和實物例證。
■ 商代小村“五臟俱全”
在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滎陽關帝廟墓地首次發現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商代完整“村”。
這座村是商代晚期聚落遺址,遺址內居住區、手工業區、祭祀區和墓葬區一應俱全。“這是我國首次發掘的大面積商代晚期功能齊全的小型聚落遺址,對探討商代晚期的聚落結構、社會形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徐光冀說。
“經過考古發掘,當時人們居住在半地下的坑洞里,居住區、祭祀區等劃分得非常分明。”徐光冀介紹,該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居住址集中在遺址的中部偏北處,居住址周圍分布有生活用水井;制陶作坊址和居住址沒有明確的分界,但陶窯分布有明顯的規律,窯址周圍有類似水窖的遺存;在發掘區南部,有大型的祭祀場,祭祀場內,有燎祭遺存和瘞埋遺跡;遺址東北部為墓葬區;居住址與墓葬區之間,有一條明顯的溝相隔。
■ 東周墓中發現奇異結晶體
距今約2500年至2600年春秋晚期的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古墓別有特色,一坑47具棺木的奇特埋葬習俗堪稱一絕。“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以前出土的墓葬,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徐光冀欣喜地表示,由于保存狀況較好,這些國寶級文物傳遞著春秋東周時期一個等級較高的文明信息。
在這47具棺木中,考古專家基本認定位于整個墓葬坑東南角上的第47號棺為主棺,因其有棺有槨,并且在主棺上嵌有金箔飾物,飾有族徽和雷云紋。這件金箔飾物是我國出土的金制文物中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金飾物。不少專家表示,這是目前見到的最重要的東周時期越文化墓葬形式。
墓葬還出土了一張席子呈棕褐色,采取正、反“人字紋”縱橫交錯編織而成。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介紹,在考古中,墓葬的棺木內有竹席雖是多見之物,但這張竹席的出土,可以說是自中國考古以來,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席,堪稱“天下第一席”。另外,一件竹扇被專家稱為是我國出土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類實物證據。
除了這些珍貴文物,在一個棺木中專家還發現了有完整的兩個大腦半球、小腦和腦干的腦組織,經確定這是在中國南方酸性土壤先秦墓葬中的首次發現,同時還發現了許多人體骨骼內長滿翠綠色的磷酸鐵鹽類結晶物。這些物質呈細長的菱形,晶瑩剔透,折射出翡翠般的光芒,并能感覺到有一定的硬度,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首次發現,同時也是科技考古界極其罕見的發現。
如此奢華的墓葬,墓主是誰?通過對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在其余棺木中的遺骸有四具被確定為女性,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未發現遺骸有捆綁及刀劍傷痕。有專家推斷該墓主非富即貴,很可能是徐國的貴族甚至國君。
■ 游牧民族遺址首次發掘
一直以來,考古界關注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原的農耕文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考古范圍逐漸延伸到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新疆巴里坤東黑溝遺址是我國首次對于古代游牧民族的聚落遺址進行發掘。
“遺址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可以印證當時強大的匈奴打敗月氏并占據這一地區的史實。根據東黑溝遺址的規模,這也許就是北匈奴夏季王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 不少陶器并沒有明顯的異域風情,顯然不是當地產物,這說明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東西方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已經開始。
除了以上6大考古新發現,另有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河南新鄭唐戶遺址、新疆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和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一同入選200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記者 劉冕 劉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