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五”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中心任務,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適應城鄉居民對農產品數量、品種、質量消費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市場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全面推動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向現代化邁進,變市場約束為市場動力,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
“十一五”期間,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要堅持以下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農產品市場體系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各級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加強規劃,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市場建設又必須尊重經濟規律,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內部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自我積累與自我發展能力。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農產品市場體系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市場形態,同樣類型的市場之間也會因所處的地區條件不同,面臨不同的發展環境。對于不同的農產品市場,應當根據各自發展的規律與特點,進行分類指導。應根據不同的農業區域特色、消費市場特點、市場發育程度、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情況,因地制宜指導市場體系建設。
——立足現實,循序漸進。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受到經濟、社會、體制、人員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脫離現實的客觀環境憑主觀意愿進行市場體系建設,必須立足現實,充分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與市場發展環境,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
——完善設施,創新管理。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不僅要加強各類市場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場的環境條件,還要注重創新管理方式,積極采用先進的流通方式與管理方式,健全各項科學管理制度,以便同步提升市場體系的軟件與硬件水平,使市場的各種功能更有效地得到發揮。
(三)發展目標
到2010年,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扶持下,基本建立起以現代物流、連鎖配送、電子商務、期貨市場等現代市場流通方式為先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齊備、制度完善、有較高現代化水平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市場整體運行狀況接近同期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具體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市場基本功能明顯增強。通過加強建設和改進管理,使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普遍得到改善,市場管理與服務水平有新的提高,市場集散商品、形成價格、傳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市場主體經營能力顯著提高。通過扶持引導,使市場主體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能力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建立誠信機制,促進市場主體合法經營、平等競爭。
——市場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能力初步形成。通過普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完善日常檢測與結果報告制度,推動在農產品市場開展經常性的質量安全檢測,使市場切實擔負起監督控制流通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職責。
——現代流通方式得到有效推進。通過推動農產品分級包裝上市,促進訂單交易、拍賣交易、網上交易的發展;通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期貨市場、電子商務,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