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曙光,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曾四次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和著作獎,一次獲國家科技進步軟科學一等獎,兩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獲第二屆中華十大經濟英才特別獎。
196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79年,被評定為助理研究員;1983-1984年,借調至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8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聘為博士生導師。
企業家是企業之母,是企業組織和制度的設計師,是企業家將各種企業要素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像現有企業理論講的那樣,是非人力資本將企業要素粘合在一起;企業是企業家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創造的一個特殊裝置,而不是像現有企業理論揭示的那樣,是投資者為了防止企業家的代理風險而設計的一種激勵安排。
“企業是如何產生的?現有的企業理論并沒有作出像樣的回答,甚至沒有正確地提出問題?!?月9日,知名經濟學家張曙光做客中山大學,評論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楊其靜的博士論文《企業家的企業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解析了該書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從企業家角度看企業
張教授明確指出,楊博士的學位論文其所能夠做出理論上的創造,就在于他轉換了看問題的角度。如果說,現有企業理論是資本家的企業理論,是從資本家的角度來觀察企業的,那么,楊博士的理論則是從企業家的眼光來看企業,因而創立了真正的企業家的企業理論。
楊博士明確指出,現有的企業理論都是從成熟企業出發的。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企業的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包括企業對市場的替代和替代方式,企業內部的激勵安排和風險分配,以及控制權的分配和經營者的選擇。張教授進一步指出,現有企業理論即使涉及到企業的產生問題,也沒有一個企業的產生過程,而是一下子出現的。這就在實際上取消了企業發生學的討論。
自上世紀80年代新技術革命以來,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日益呈現出“知識經濟”的性質,物質資本日益豐富,其在經濟發展的作用相對下降,而人力資本的作用日益凸顯,大量缺乏初始財富的企業家成功創業,企業家也從資本家和經營者中分離出來。這就為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企業奠定了基礎。
張曙光對此評價說,現有的企業理論其所以沒有解決企業的創立問題,就在于沒有明確區分資本家和企業家、也混淆了企業家和經營者。因而,不是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觀察企業,而是從資本家的角度來看待企業。楊博士嚴格區分企業家和資本家、企業家和經營者,因而能夠轉換觀察問題的角度。這是其立論的基礎和創新的前提。
企業家創意難以被直接買賣
楊博士認為,企業是企業家人力資本的“自我定價器”,是企業家創立的一個實現其人力資本的特殊裝置。因此,當強調企業家創立企業的時候,就必須首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企業家可否直接出售自己的人力資本(包括創意和實現創意的能力)而不必親自創立企業?
他認為,由于現實中企業家的創意和企業家能力難以被直接買賣,因此,企業家只能親自建立企業,把自己專有的企業家人力資本物化到這個特殊裝置之中,從而轉變為能夠讓渡和定價的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出賣企業,或者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售產品,直接和間接地實現自己的人力資本價值。由此可見,作為企業家人力資本的“自我定價器”,企業是被企業家創造出來的。企業的創立過程首先是企業家與投資者之間的產權交易過程,是企業家設計什么樣的融資契約供投資者選擇,才能吸引外部投資者參與,或者企業家應當將什么樣的產權讓渡給外部投資者,以便滿足后者的參與條件,從而最大化自己的人力資本價值。由此我們也可推斷:如果國家限制創業活動,或者限制企業家在企業中的權利,那就會阻礙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過程,從而會降低經濟的活力。
張曙光評價說,這是楊博士論文的主要創新之處。根據這一理論,企業家是企業之母,是企業組織和制度的設計師,是企業家將各種企業要素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像現有企業理論講的那樣,是非人力資本將企業要素粘合在一起;企業是企業家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創造的一個特殊裝置,而不是像現有企業理論揭示的那樣,是投資者為了防止企業家的代理風險而設計的一種激勵安排。(■新快報記者宋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