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國家糧庫有無虛實?建議國家予以查實”。此言一出,即引起多方關注。當一位為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從國家可能潛伏的危機出發去思考和發問時,我們更應該在豐產的現實中去識別并讀懂憂患二字。
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糧食安全問題赫然在列,糧食安全問題的戰略地位,于此可見一斑。在3月18日的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總理又提到了關于糧食儲備的問題,從上報的數字來看,現階段我們的糧食儲備在1.5億到2億噸之間,在世界上算是比較高的。
目前,我國仍然面臨著物價上漲較快的壓力。國庫有較充裕的糧食儲備,將相關的發展隱患降低。借助于調動國庫儲備糧平抑市場波動,穩定糧食價格,是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中,之所以再三強調糧食的生產、流通、管理等環節的重要性,其意義也在于此。
不過,結合袁隆平委員提出的質疑,再回想到十年前朱櫧基總理考察安徽的糧庫時所遭遇的謊言,一些人士的擔憂也就不難理解:當市場需要政府及時調控干預時,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調控的戰略儲備?我們能投放到市場的,會是足夠的所需嗎?糧食如此,所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原料、生產設備、主要農產品、醫藥器材等儲備物資皆是如此。
國家戰略物資后備儲備工作需要時時先天下之憂而憂,想人所未能想,做人所不曾做,綢繆于未雨,防患于未然。有前瞻性的“備”方能除現實性的“患”。而只有備在平時,才能用在不期和突發。
國家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不僅是為了濟一時之急,更重要的是著眼全局、放眼未來,同時需要穩固的戰略儲備。這樣才算得上是成功和有效的宏觀調控。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在經歷了一場大雪災之后,國內化肥等農業物資市場價格持續上漲,使農業生產面臨諸多壓力。組織好化肥等農資產品供應,保持農資價格基本穩定,是恢復災區農業生產和抓好全國春耕生產的關鍵。各地要確保春耕運作良好和消條不紊地進行也需要建立農資儲備制度。
由此可見,必須以充足儲備保證“有物可調”。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各類儲備物資的主管部門和運營企業要加強產出能力,按時按量儲備到位,從根源上解決特定物資對于宏觀調控和發展的制約。(于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