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科學院院刊
河西走廊綠洲生態建設和農業發展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三千年胡楊 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專家守護有方
探尋塔里木河!水資源量源于哪兒?勾勒利用路線圖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生命禁區”的綠色動脈
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專家解密塔克拉瑪干沙漠前世今生
新型能源體系是以清潔能源為主,以清潔高效利用傳統化石能源為輔,以促進能源發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為核心要義,依托正在建設的新型電力系統,充分發揮電力在能源體系中的平臺樞紐作用,有效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助力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有效兼顧各方利益的新一代能源體系。
2023-11-10 11:27
海洋國家公園是海洋保護區的重要類型之一,推進海洋國家公園建設是關系生態文明全局的重要戰略任務。
2023-11-10 10:26
以低碳能源技術為核心的低碳產業迅速發展。該類型產業會消耗鋰、鈷、鎳、鎵、銦、稀土等大量戰略性金屬,但金屬的開采、利用、消費和循環全過程帶來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的10%。
2023-11-10 10:20
探討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等水庫的調水調沙優化方案,構建合理的水沙關系,維持下游河道與河口沖—淤平衡。
2023-11-10 10:22
中國的胡楊林面積占到世界胡楊的61%,而中國91%的胡楊林生長在新疆,新疆89%的胡楊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河流域。
2023-08-17 09:01
提起聞名遐邇的長白山,腦海里閃過的是清澈碧藍的天池、郁郁蔥蔥的林海、神秘的不明生物“水怪”……就在這個心之向往的地方,記者結識了走在生態環保路上、用熱忱與矢志不渝的初心堅守在長白山的科研人員。
2023-09-22 09:06
在國家公園的建設和運行中,要如何做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協調?如何高質量推動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對全球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治理將起到哪些方面的助力?《閎議》節目專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陽志云。
2023-09-05 11:33
水資源山區形成-綠洲消耗-荒漠區散失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增大了冰川積雪融水和降水的時空變異性,導致并加劇水資源的空間失衡……“變化環境下的塔河流域水系統正發生深刻改變,嚴重影響到了區域水安全。”
2023-08-14 09:11
若干年之后植物是不是可以使用無人值守電磁閥遙控技術,或者不用人工澆灌了呢?
2023-08-09 09:14
在全球變暖的間冰期,河流綠洲發育、風沙活動減弱;在全球變冷的冰期,河流綠洲消亡、風沙活動增強。
2023-08-11 09:24
中國是世界山地大國,山地面積約為陸地國土面積的?2/3。近?10?年來,山地林草植被覆蓋率增加8.2%,山地綠色覆蓋指數均值達到?82.1%,植被覆蓋率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7.5×104 km2,土壤年侵蝕量減少?27%。目前,中國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骨干體系基本形成,高效的山地災害防控體系不斷健全,山地災害減災成效顯著;與此同時,山區脫貧攻堅戰取得歷史性勝利,山區產業結構得到顯著優化,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
2023-04-10 11:42
2013年以來,濕地公園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在提供綠色空間的同時帶動了區域經濟增長,其中僅國家濕地公園就帶動區域經濟增長超過500億元,凸顯了濕地的“錢庫”功能,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
2023-04-10 11:01
作為內陸水體,湖泊對全球環境變化、區域氣候和流域人類活動響應敏感。從全球范圍來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湖泊生態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2023-04-10 10:58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這3個超大城市群以全國5.05%的國土面積,承載了25.05%的人口,貢獻了近4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也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同時,高強度人類活動給這3個超大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嚴重影響了城市群可持續發展。
2023-04-11 09:04
氣候變化引起的山區冰川/積雪變化和水循環過程改變,加劇了西北干旱區關鍵水文要素變率和水資源供給的不確定性,導致西北干旱區綠洲經濟與荒漠生態兩大系統的水資源矛盾更加突出。
2023-04-10 14:00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物質(元素)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之間流動的根本理論,對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重要指導作用。
2023-04-11 09:25
在干旱區區域尺度上,以流域為單元,以水資源為約束條件,考慮氣候變化及綠洲穩定性、承載力、抗御干擾的能力,確定天然綠洲和人工綠洲比例,界定綠洲農業適度規模,成為綠洲乃至干旱區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2023-04-11 09:12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逐步發展和孕育未來產業的過程中,不斷開辟新方向,拓展新領域,但也帶來了新問題,對原始創新、要素市場和產業生態提出了新要求。針對這些新要求和新問題,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完善要素市場、構建良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優化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以及創新領域管理模式、持續擴大對外和對內開放、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2023-04-11 09:07
有效減少排放是農田溫室氣體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四大主要減排技術體系,其中,優化水肥管理被視為最輕簡、最行之有效的減排措施。
2023-04-11 09:33
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等海岸帶生態系統的藍碳功能和固碳潛力已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解決方案之一。然而以往的海岸帶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忽視了藍碳固碳增匯技術,在項目實施及管理過程中對碳匯狀況的動態監測和系統評估也不夠完善。
2023-04-10 10:50
文章從現代化科學和戰略研究角度,簡要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分層結構,并就加強現代化科學研究和現代化能力建設提出3點建議。
2023-04-11 09:58
德國已將生物圈保護區打造為可持續地繁榮地方經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級楷模,這對當前致力于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及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23-04-03 10:31
英國是碳中和戰略行動的倡議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體系特征,對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部署具有參考價值。
2023-04-03 10:35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023-04-03 09:32
鄉村振興是鄉村的全面振興,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振興,也包括文化及心理層面的振興,離不開系統的社會心理建設,需要心理學界的參與和智力支持。
2023-04-03 09:39
我國應通過加快完善科技前沿布局、推進學科建設、加大專項人才培養、完善基礎平臺和生物安全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提升生物安全能力建設,完善我國生物安全體系,筑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實現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目標。
2023-04-11 09:10
為支持經濟學及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大模型的估計、推斷與預測,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各種異構、異源、異頻數據,構建大規模計量經濟學數據庫,并加強大算力等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
稀土元素以其優異的磁學、光學、電學等特性,在國民經濟、國防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涉及航空、信息、電子、能源、交通、醫療等10多個領域的40多個行業,是支撐戰略新興產業關鍵材料的基礎。
2022-12-02 11:50
關鍵金屬是指對低碳能源、信息通信、航空航天、軍事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重要作用但面臨較大供應風險的金屬,其具體對象可能因國家、行業、時間、技術等因素發生變化,但主要包括稀有、稀土、稀散和稀貴金屬。
未來20—30年,隨著關鍵金屬消費逐漸趨穩,社會在用存量中的金屬資源逐漸作為二次資源釋放出來,關鍵金屬再生供應潛力將大幅上升。據預測,2050—2060年,全球再生鋼鐵產量將超過原生鋼鐵產量,人類可能邁入廢鋼循環利用時代。
2022-11-29 11:23
美歐此輪關鍵礦產戰略調整將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強調供應鏈“去中國化”和抵消中國資源優勢,對我國資源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迄今已經被各國和國際組織列為戰略性關鍵礦產的元素超過68種,特定礦物超過10種。
過去20年,我國生態系統管理實現的氣候變化減緩量為每年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到2030年和2060年,包括新的管理措施在內的16條NCS路徑可望實現的氣候變化最大減緩潛力分別為每年6億噸和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未來生態系統最大減緩潛力的發揮依賴于對大面積國土空間和生態系統的有效管理。
在未來幾十年,生態恢復的空間逐漸縮減,生態系統固碳更要從改善管理和保護中發掘潛力。內蒙古、黑龍江、四川和云南是歷史實現和未來潛力最高的4個省份。除我國西北和東部的一些省份外,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貢獻最大。對于新疆、青海和西藏,草地放牧優化對歷史減緩的貢獻最大。
2022-08-19 09:13
提出適合中國科學院推進“雙碳”能源技術綜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條主線,分別為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補與規模應用、工業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優化。
2022-06-02 14:32
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問題主要涉及能源和電源結構、儲能技術發展方向和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3個方面。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文章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源結構進行了分析和預測;結合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及發展需求,提出了重點發展物理儲能特別是地下儲能工程以滿足電網規模化儲能需求的觀點和思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廣域虛擬電廠(即源側電網)和構造新型電力系統的總體思路。
2022-06-04 09:42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化石能源利用面臨新挑戰。文章梳理總結了目前我國化石能源利用現狀,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狀況,提出了“雙碳”約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思路,從煤炭高效燃燒與轉化、石油天然氣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廢”處理方面提出技術發展建議,以期為“雙碳”目標實現和新型能源系統構建提供科技支撐。
我國將大力發展新能源
2022-06-01 10:39
儲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動、降低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對電網造成沖擊的重要手段。當前,全球能源資源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也面臨能源結構調整的重大變革。踐行新時代“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戰略、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需要我國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驅動,構建與能源資源相適應的中國特色能源結構新體系。
2022-06-01 09:16
針對鋼鐵、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業,提出了綠氫/綠電替代、原料/產品結構調整、工藝流程再造、數字化和智能化的4個低碳化策略。建議了若干擬重點發展的先進低碳技術,凝練出需解決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并提出了加快新技術應用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和舉措,以期為工業低碳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2022-05-31 15:06
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領“雙碳”目標實現的科技發展路徑,并詳細闡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內涵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補與規模應用、工業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優化 4 條多能融合科技路徑;最后提出了推進多能融合科技發展路徑實施的建議。
2022-05-31 14:28
“雙碳”戰略下,未來40 年我國電力系統的供需規模仍將持續增長。未來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逐步成為主體電源,這給電網消納新能源帶來新任務和挑戰。未來遠距離輸電規模將持續擴大且資源和負荷不平衡,新型電力系統依然存在著電源和負荷逆向分布的顯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態仍由大電網構成,并以分布式系統為有效補充。
2022-05-31 11:39
當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約為每年 10 億—13 億噸二氧化碳。通過統籌陸地-河流-海洋國土空間規劃和各種增匯技術,有望實現中國區域生態系統自然和人為碳匯功能倍增目標,即在 2050—2060 年實現每年 20 億—25億噸 CO2 的碳匯貢獻。當前,亟待系統梳理生態系統碳匯提升關鍵技術,科學評估其增匯效應、經濟可行性和時間可持續性,集成不同區域增匯技術并開展區域示范。
2022-05-31 11:15
實現碳中和無疑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達到凈零排放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發展模式、技術基礎和產業體系,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并高度依賴政策驅動。當前,我國已提出構建“1+N”的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碳中和技術創新,但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30年過渡期遠遠小于西方發達國家,任務重、時間緊,碳中和政策舉措也需在實踐中持續完善。
2022-05-11 20:54
我國在各類市場機制方面已經探索并積累經驗超過 10年,建立了碳市場、綠色電力證書市場、節能量交易市場、用能權市場等,同時電力系統也在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
2022-05-11 20:41
通過生態建設提升固碳能力,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優化方面,提出重啟成熟林地有序更新采伐、增強草原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和發揮“西線引水工程”碳匯增益作用等;在生態建設的國土布局優化方面,提出了統籌建立差異化區域碳中和路徑,全面推進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協調處理生態保護與清潔能源發展關系,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國土空間高效利用的戰略路徑。
2022-05-11 20:17
人類活動已造成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約1℃。按照這一趨勢,2030—2052年升溫幅度將達到1.5℃,自然和人類系統將面臨更高的氣候風險。
2022-05-11 17:54
文章對“十一五”以來的 168項低碳領域政策文本進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國低碳政策的總體情況,以及政策的數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確了當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
2022-05-11 17:51
當前的迫切任務是構建和完善科學基礎、觀測模擬、能源結構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生態保碳增匯、國家戰略與路徑選擇、協同治理與管理政策7個方面的科技支撐體系。
2022-05-11 17:46
實現“雙碳”目標要在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固碳 3個方面持續發力,構建以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清潔能源規模利用與多能互補、工業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為主線,以甲醇、氫能和儲能為平臺的多能融合能源生產和利用新模式,支撐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2022-05-11 17:38
截至目前,中國資助機構支持的清潔能源出版物份額最大。而且中國資助的出版物產出量在2016—2020年有所增長;與此同時,美國資助的出版物產出量卻停滯不前。
2022-03-09 15:35
城市化快速發展及其虹吸效應導致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2022-03-10 14:02
我國既要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也要確保飼料糧安全。然而,我國耕地資源有限,決定了飼草飼料種植不能“與主糧爭地”。
2022-03-10 13:32
隨著我國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增強,消費對資源環境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也日益顯現。生產為了消費,消費反過來也促進生產;消費決定生產,也引導著生產方向和發展趨勢。
2022-03-10 13:27
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有極強的同源性,且與化石燃料燃燒密切相關。我國東部地區高強度的能源消耗導致這一區域一度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氣重污染問題集中爆發的熱點區域。
2022-03-09 16:06
在碳達峰、碳中和勢在必行的形勢下,“有多少、誰來減、減多少”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關于特定溫控目標下未來碳排放空間估算的依據是什么?結果存在多大的不確定性?需要開展哪些研究來提高估算的準確性?
2022-03-10 14:06
科技戰略研究、基礎前沿交叉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技術綜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國際合作支撐、創新體系能力提升、“雙碳”科普等八大行動,以及面向“雙碳”戰略重大科技需求具體實施的18項重點任務。
2022-03-02 17:43
版權所有: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