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6、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十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但由于市場對化纖數量增長的要求遠遠大于對產品品種的要求,化纖企業缺乏產品開發的動力,大部分企業只注重擴張常規化纖產能,產品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科研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化纖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2005年,化纖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僅為0.4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5%的水平。特別是高新技術纖維及差別化纖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亟待提高。
一是高新技術纖維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滯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高新技術纖維的開發和應用正迅速擴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研發和產業化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發展進程不斷加快,而我國雖然在高強高模聚乙烯、芳綸1313、芳砜綸、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核心技術的掌握、產業化規模以及產品應用開發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二是差別化纖維創新不足,產品功能單一,附加效益低。目前我國化纖工業的新產品一體化技術研發和應用開拓體系尚不健全,化纖產品技術結構不合理。在各類差別化纖維的新技術、新品種開發中,工程化、市場化研究重視不夠,化纖原料開發與紡織后加工配套技術開發脫節,發達國家化纖品種的差別化率達到50%以上,而我國僅為31%。
7、資源約束矛盾日益凸顯
化纖工業90%以上的產品是石油產業鏈產品,在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原料成本已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由于我國化纖原料工業發展嚴重滯后,使化纖產業鏈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化纖原料缺口加大,進口依存度大幅提高。2005 年,我國進口化纖原料1221.6 萬噸,進口量約占化纖原料總需求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滌綸纖維原料精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的進口量分別達到650 萬噸和400 萬噸,進口依存度分別高達54%和78%;錦綸纖維原料己內酰胺(CPL)進口量49 萬噸,進口依存度達70.2%。
同時,我國化纖企業的采購過于分散,加上中間商對化纖原料的炒作和投機,導致原料價格頻繁大幅波動,給化纖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困難和風險。
8、同構性產能發展過快
“十五”期間,聚酯及滌綸、氨綸等行業出現的階段性投資過熱造成化纖新增產能中常規化、同構化產品過度發展問題突出,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企業開工率下降,行業整體效益下滑。到2005 年,在化纖行業產能比2000 年增加1.57 倍的情況下,化纖長絲和短纖產能的開工率只有60~70%,聚酯產能的開工率不足70%。全行業利稅總額100.93 億元,比2000 年下降9.9%;利潤總額48.5 億元,比2000年下降了22.4%;銷售利潤率僅為2%,比2000 年的5%下降了3個百分點。
9、可持續發展能力尚待提升
受發展理念、重視程度及投入力度等因素制約,我國化纖工業在節約能源、清潔生產、環境保護及可再生原料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化纖行業總體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0~30%左右,粘膠、腈綸、維綸行業等以濕法紡絲工藝為主的企業仍有一些技術較為落后的老工藝、老裝備;在“三廢”治理方面,對過程監控重視不夠,仍主要停留在終端治理階段;可再生原料資源的開發利用步伐緩慢,生物質工程技術發展滯后,產業化優勢尚未發揮;廢舊聚酯、纖維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尚未在產業政策、產品標準以及管理制度上建立規范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