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近,隨著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接近尾聲,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有望重啟。
統計顯示,從2006年到2007年1月底,共有22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獲得證監會批準;然而從2007年2月至今,只有1家上市公司提出股權激勵計劃草案,但尚未獲得證監會批復。
究其原因,去年以來股市不斷走牛,隨著上市公司 股價節節攀升,股權激勵的行權獲利空間不大,在此情形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并無太大動力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仍在醞釀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也就10家左右。
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從2007年3月19日開始,證監會開展“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作為股權激勵等審批事項的前提條件或重點關注事項。根據這一規定,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需要在相應時間前完成公司治理自查、公眾評議、整改提高三個階段的工作,這無疑對于股權激勵的健康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意味著,在此項活動結束之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際處于被凍結階段。然而,隨著治理專項活動已近尾聲,近期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有望重啟。
應該說,股權激勵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實施股權激勵后,公司管理層持有股權期權,這樣將其自身利益與承擔的責任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解決企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一致性問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希望,通過這項制度,充分調動高管人員和科技骨干的積極性,更好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關部門推進這一制度的方向不容置疑。
但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實施,相關部門和企業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公司高管可能為了行權而人為操縱股價,本來旨在促進企業長期業績增長的激勵方案,卻變成了促使激勵對象追求短期利益的誘因。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相關辦法有望得以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業內人士透露,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完善相關操作細則,針對上市公司高管可能會在行權前操縱股價問題,有關部門準備出臺細則,要求股權激勵行權必須與業績掛鉤。如果公司股價上漲較大,但公司業績并未有太大提升,公司高管的行權行為就可能受到限制。(記者 王婷 郭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