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脆弱區的主要壓力
(一)主要問題
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積巨大
2005 年我國共有各類沙漠化土地174.0 萬平方公里,其中,生
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西部8 省區就占96.3%。我國北方有近3.0 億公頃
天然草地,其中60%以上分布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農牧交錯區,目
前,該區中度以上退沙化面積已占草地總面積的53.6%,并已成為我
國北方重要沙塵源區,而且每年退沙化草地擴展速度平均在200 萬
公頃以上。
2、土壤侵蝕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
西部12 省(自治區、直轄市)是我國生態脆弱區的集中分布區。
最近20 年,由于人為過度干擾,植被退化趨勢明顯,水土流失面積
平均每年凈增3%以上,土壤侵蝕模數平均高達3000 噸/平方公
里·年,云貴川石漠化發生區,每年流失表土約1 厘米,輸入江河
水體的泥沙總量約40~60 億噸。
3、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貧困不斷加劇
我國生態脆弱區每年因沙塵暴、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災害
等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0 多億元人民幣,自然災害
損失率年均遞增9%,普遍高于生態脆弱區GDP 增長率。我國《“八七”
扶貧計劃》共涉及592 個貧困縣,中西部地區占52%,其中80%以上
地處生態脆弱區。2005 年全國絕對貧困人口2365 萬,其中95%以上
分布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老少邊窮地區。
4、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我國北方生態脆弱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4.8%,實際可用水量僅
占全國的15.6%,70%以上地區全年降水不足300 毫米,每年因缺水
而使1300~4000 萬公頃農田受旱。西北荒漠綠洲區主要依賴雪山融
水維系綠洲生態平衡,最近幾年,雪山融水量比20 年前普遍下降
30%~40%,綠洲萎縮后外圍胡楊林及荒漠灌叢生態退化日益明顯,
并已嚴重威脅到綠洲區的生態安全。
5、濕地退化,調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全國共圍墾濕地3.0 萬平方公里,直接導
致6.0~8.0 萬平方公里濕地退化,蓄水能力降低約200~300 億立
方米,許多兩棲類、鳥類等關鍵物種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
樣性嚴重受損。此外,濕地退化,土壤次生鹽漬化程度增加,每年
受災農田約100 萬公頃,糧食減產約2 億公斤。
(二)成因及壓力
造成我國生態脆弱區生態退化、自然環境脆弱的原因除生態本
底脆弱外,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是直接成因。主要表現在:
1、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重要資源單位產出效
率較低,生產環節能耗和水耗較高,污染物排放強度較大,再生資
源回收利用率低下,社會交易率低而交易成本較高。2006 年中國GDP
約占世界的5.5%,但能耗占到15%、鋼材占到30%、水泥占到54%;
2000 年中國單位GDP 排放CO2 0.62 公斤、有機污水0.5 公斤,污染
物排放強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工業
用水重復率均高于世界先進水平15~25 個百分點;社會交易成本普
遍比發達國家高30%~40%。
2、人地矛盾突出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1.8%的石油,
養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已是我國生態脆弱區退化的
根本原因,如長期過牧引起的草地退化,過度開墾導致干旱區土地
沙化,過量砍伐森林資源引發大面積水土流失等。據報道,我國環
境污染損失約占GDP 的3%~8%,生態破壞(草原、濕地、森林、土
壤侵蝕等)約占GDP 的6%~7%。
3、監測與監管能力低下
我國生態監管機制由于部門分割、協調不力,導致監管效率低
下。同時,由于相關政策法規、技術標準不完善,經濟發展與生態
保護矛盾突出,特別是生態監測、評估與預警技術落后,生態脆弱
區基線不清、資源環境信息不暢,難以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良好
的技術支撐。
4、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我國人口眾多,環保宣傳和文教事業嚴重滯后。許多地方政府
重發展輕保護思想普遍,有的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單純追求眼
— 9 —
前的經濟利益;個別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違法采礦、超標排放十
分普遍,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許多民眾環保觀念淡漠,對當
前嚴峻的環境形勢認知水平低,而且消費觀念陳舊,缺乏主動參與
和積極維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意識,資源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不能
有效遏制,生態破壞、系統退化日趨嚴重。
|